首页第一书记

朝天女汉子书记王兴蓉 群众点赞的“主心骨”

朝天女汉子书记王兴蓉 群众点赞的“主心骨”

信息来源:广元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11-20    点击量:    打印

 

“说话干干脆脆,做事雷厉风行”,“吃得苦、耐得劳,好多男同志也比不上她”,“这两年,村里的变化翻天覆地……”一说起自家村上的第一书记王兴蓉,朝天区临溪乡党家村的群众无一不竖起大拇指。

 

书记有辆“便民车”

 

 王兴蓉有辆微型轿车,自20159月担任“第一书记”开始,她的轿车就从私家车成了“公务车”,更逐渐演变成了党家村群众的“便民车”。

“它可是我工作中的‘左膀右臂’。”王兴蓉告诉记者,党家村幅员面积6.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222户,其中贫困户48户,从山脚向山顶呈散点分布,单凭步行,从早到晚都走不了几户人家,更不谈工作效率了。

由于后备箱容积小,小车后座就派上了大用场。它搭乘过背着背篼的老农,拉过种子、肥料、农药,更多的是装载乡亲们出产的各种农副产品,这其中,甚至包括一笼笼各种扑腾的土鸡。

王兴蓉告诉记者,她不仅负责把这些农产品运出山里,还负责卖掉。为此,老乡们随着时令送了她许多诸如“鸡司令”、“菜书记”类的“雅号”。

今年4月,村上试种的十亩巫山紫蒜进入抽薹期,为增加乡亲们的收入,王兴蓉跟村干部一合计,决定以每斤1.5元的价格发动乡亲们收割,收割下的5000多斤蒜薹,她用小轿车整整跑了12趟。

“以前一求人办事就脸红,但现在脸皮厚的很。”王兴蓉为了能给蒜薹找个好买家,区内学校食堂的采买人她“求”了个遍。五一小长假,刚收割的1500斤蒜薹一下子没了去处,她只好又通过熟人多方联系才卖了出去。

能帮乡亲们多找点挣钱的门路,早日脱贫致富,再辛苦也觉得高兴。王兴蓉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王兴蓉正在察看订单辣椒育苗情况

 

村里有了“致富路”

 

“村里七个组就有六个组是土路,下雨了大家都戏称走上了‘水泥’路,更不要说发展产业了。”谈起以前村里的交通,村主任罗玉泉万分感概。

不能因为一条路,就阻断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希望。王兴蓉一到村上,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在乡党委政府及区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全村通组公路硬化10.1公里,实现了组组通硬化路,全面解决了全村出行难问题。

81岁的黄荣春,现在每天都要在家门前的水泥路上遛好几趟弯儿,她说:“王书记帮我们实现了几辈人的梦想,我常常梦里都在笑。”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路通了,乡亲们怎样才能尽快脱贫致富?在多次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王兴蓉决定带领乡亲们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跑山鸡、魔芋、天麻、蔬菜等多样化产业,这样既见效快、能最大程度激发大家的激情,又可规避市场风险。

目前,按照“全村整体发展,组组有特色产业”的总体规划,党家村已呈现出“千亩核桃示范园,土鸡养殖小区、蔬菜种植示范区、魔芋种植区”“一园三区”的成熟产业格局。乡亲们也总结出几句顺口溜:“走路不再摔跟头,车子能到家门口。农家产品出得去,家家生活甜如蜜。”

 

群众有了“主心骨”

 

2015年,听说给我们村派了个女书记,心都凉了半截。”64岁的贫困户梁海棠一句话道出了当时众乡亲的心声,他告诉记者,村里穷啊,为点蝇头小利扯皮打架,甚至屡次上访,这样的事时有发生,真怕她把工作开展不下去。

修路改水装宽带,建新房搞产业树新风……很快,王兴蓉就用自己的行动打消了乡亲们的重重顾虑。

仅左眼有光感的49岁贫困户赵长春,瘦弱、矮小、拘谨,但一说起他们的王书记,却有说不完的话:“可以说没花一分钱,没费一点心,建房前前后后全是王书记帮我操的心;还帮我争取了个村公益性岗位,我也有了固定收入;贴心的很,亲兄弟姐妹都不如她,在我心里只有她最好……”赵长春的言语中有难以抑制的激动,再过几天,他和老母亲就可以告别土坯房,搬入独栋的小洋楼了。

贫困户彭兴珍对此也深有体会:“王书记确实行!为发展产业,裤腿一挽下地就干,比我们农民都利索。她还让我们学跳广场舞、打腰鼓,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家里邻居有了口舌纠纷,找王书记;买农药和种子、卖点小菜,找王书记;修房子、发展产业,找王书记……两年的默默付出,乡亲们早已把她视为村里的“主心骨”、自己的贴心人,大凡小事,乡亲们都要找王书记拿个主意、想个办法。

 

“女汉子”也有一腔柔情

 

“现在好多人都叫我‘女汉子’。‘女汉子’咋啦,‘女汉子’也有‘女汉子’的骄傲和自豪。”六月火辣辣的阳光下,身着运动装的王兴蓉,一边查看农户订单辣椒的栽种情况,一边爽利直白地宣言。

其实,“女汉子”王兴蓉也有满腔柔情,她不仅把这腔柔情付予了党家村的父老乡亲,也付予了自己的女儿。

今年5月,朝天区64位贫困村第一书记届满可以离任,王兴蓉思前想后,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做出这样的决定,作为一名离异单身母亲的她,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她说最放不下的、最愧疚的就是她的女儿。

“初到村上,女儿11岁、小学六年级,就把她丢下,独自上下学,饿了就煮点简单的稀饭面条凑合……”说到这些,王兴蓉眼里涌出了眼泪。她讲述,最忙的时候一个月都没能回家,有时实在想看一眼女儿,凌晨工作结束了还开车往家跑,到家女儿早已睡了,走时候她还没醒。

“妈妈,我觉得我就像个莫人要的娃儿样。”平均每月驻村25天,这让女儿心里积压了许多怨言。小升初考试,王兴蓉照例没能去陪同,女儿在电话里对她说:“妈妈,我考不好你可莫怪哟,我从上六年级你就没管过,你心里只有你的党家。”

 2016年,党家村顺利脱贫摘帽,王兴蓉带女儿参加了村里和帮扶单位的新春联谊活动。从那以后,女儿就再也没有抱怨过,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党家村老百姓们脱贫后那种由衷的高兴劲,以及他们对妈妈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评价,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份信任和期盼。以前我老是抱怨妈妈为什么总是那么忙,经常把我一个人丢在家,今天我似乎明白了,因为他们管她叫:‘王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