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农村观察 >

发展“托管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破解土地撂荒困局的探索

——以渠县青丝乡为例

信息来源: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    发布时间:2018-11-15    点击量:    打印

 

渠县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重要支流渠江流域核心区,与达州、广安、南充、巴中四市山水相连,幅员面积2018平方公里,辖60个乡镇、483个行政村、83个社区,总人口150万(居全省第三),素有“古賨国都”和“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的美誉。

渠县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工业弱县,人均耕地少、经济欠发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渠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部分人员外出经商或求学,导致农村普遍出现“空心村”现象,少量留守人员基本上为儿童、妇女、老年人,土地撂荒现象十分严重,最极端的村土地撂荒近8成。按照乡村振兴新的要求,如何破解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困局,推动农业农村农民均衡发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中共渠县县委政研室、渠县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联合组成课题组,深入乡镇广泛调研,并着重以渠县青丝乡为典型代表,探索研究应对之举。

 

一、乡域农业基本现状

 

青丝乡位于渠县西北部,辖6村1社区,41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11873人,是典型的农业乡镇,没有工业经济带动,没有矿产资源开发,少有工商资本注入,农业产业化发展零星推动,优质农民大量外出,承包田地成片撂荒,其现状代表了基础设施较差乡镇农业发展的普遍现状。在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如何破解土地撂荒困局,青丝乡以市场化思维推进农业机械化、构建“托管农业”发展机制的做法,在破解农田撂荒困局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据调查,青丝乡为劳动力输出型乡,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产业零星起步但未能形成支柱经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撂荒严重。

全乡耕地面积11993亩,其中田5666亩,撂荒面积2320亩,撂荒率约41%;地6327亩,撂荒3353亩(含耕还林1900亩),撂荒率53%。总体呈现成片撂荒与“插花”撂荒两类形态,其中耕地相对田地撂荒更为严重,除人口聚居区周边村民零星耕种外,其余多年撂荒。

 

(二)产业规划缺乏。

全乡现有一定规模种养业主43家,其中种植业3家,养殖业40家。除2家养猪与德康公司合作能共享技术、保证销售、抗击风险外,其余均是自学发展技术、自寻销售渠道,抗击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较低。3家种植业分别为众泰农业公司利用撂荒地发展2300亩核桃,因疏于管理、投资乏力、技术乏劲,基本处于再度抛荒状态;金瑞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莲藕近300亩,2016年市场滞销,亏本价销售,拖至次年清明节还有50余亩未售卖;仅有金利源专业合作社业主精通种植莲藕技术、善于经营管理,发展莲藕370亩,亩产达6000斤,收益稍微可观。其余村民零星耕种,种一季、闲一季,主要种植稻谷、玉米、红薯等,附加值极低。

 

(三)优质村民流失。

2016年10月中旬统计数据显示,全乡户籍人口1.2万人,在家人口3823人(占总人口32%),能够参加劳动的1085人,其中60周岁以下的383人,个别村民小组几乎没有60周岁以下的劳动力;有一个村民小组能够劳动的只有5人,年龄最大的为68岁,可以预测几年以后这个小组将全面撂荒。外出务工大多数是身体素质好、文化水平高、经营能力强的青壮年劳动力。既使在家参加耕作的劳动力,大多数也是因父母年老确需照看、孩子上学需要照顾,“顺便”在家种点庄稼,没有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发家致富的主渠道。

 

(四)机械覆盖率低。

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后,田地分包到户十分零散,不利于机械化推进。该乡有小型旋耕农机187台,1台中型旋耕农机(仅供用于核桃产业发展,没有参加社会化服务),无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会使用小型农机的207人,会使用大型旋耕机2人,小型农机机械化耕作覆盖率仅为35%,尚有25%田地仍使用耕牛进行耕作,收割农业机具主要依靠外省来的农机队伍,虽服务价格低,但服务态度差,服务质量低,服务时间短,特别是因农村道路状况不佳,覆盖率仅为45%。

 

二、制约农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生产成本较高。

“水往低处流,人往利边行”,产业发展也是如此。农村一个普通劳动力一季可耕种面积大约2亩,能吃苦耐劳的劳动力最多可完成5亩,会使用小型农机耕作的劳动力可达到10—15亩。以不会农机、能吃苦耐劳的村民发展5亩稻谷为例,其成本如下:每亩谷种50元、耕作200元、肥料150元、农药15元、育小秧及移栽人工200元、收割300元,日常田间管理、稻谷晾晒不算成本,每亩合计成本915元。每亩按1100斤(以实际面积核算一般亩产1000斤左右)、每斤按市场保护价1.38元/斤(实际售价1.25元/斤左右)计算,除去成本,农民种植5亩稻田,6个月收入不足3015元,仅与同样劳动力在外务工一月的工资基本相当。

 

(二)基础设施落后。

近年来,政府在农村路、渠、塘(库、池、堰)、电等服务农业的基础设施方面大力投入,实现了较大发展和改观,但缺少围绕产业来规划的意识。青丝乡通过土地整理1500亩,有部分投入存在为整理而整理现象,没有真正服务农业产业。道路畅通及硬化“通户便民”的多,“通田通地”的少,有的村民多年没有在家为了提高“户通率”都要把路硬化到户,反而许多大田大地因道路不畅荒置多年。“小农水”三年攻坚已实施完毕,维修“山坪塘(库、堰、池)”只在保坎上施工,塘里的淤泥没有组织清理,蓄水池建设点没有进水来源,不具备蓄水条件,部分蓄水设施维修后蓄水功能不强;提灌设施没有配套渠系建设,建好的设施也没有发挥灌溉功能。

 

(三)推进机制滞后。

土地承包到户后,村民小组(生产队)集体耕作的方式被解散,集体土地按照田地等级分散承包给村民自行耕作,往往一个大田(大地)会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地块,面积大的约有1亩,小的不足0.1亩。村民小组的统筹功能逐步弱化,种植方式主要依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户为单位分散经营,名为“联产承包”,实际各种各的、互不干涉,“联产”机制并未形成。村、组集体作为土地的所有者未能有效发挥统筹作用,个别村民固守承包权,放弃经营权,自己多年不耕作经营,任其荒置也不将承包地归还集体,守着“荒田”要“植补”(全名“种植补贴”,现更名为“地力补贴”),甚至阻扰流转经营让土地发挥效益。

 

(四)缺乏科学管理。

农村优质人才大量流失,有发展产业想法的村民缺少文化知识,没有搭建人才整合的平台,不能发挥人才集聚优势,导致贫困乡镇农业产业发展还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自给自足”、甚至“自给都自不足”状态,种植产品商品化率不足20%。没有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缺少规划,农业产业发展的市场化信息平台没有有效建立(2017年全县莲藕种植、玉米种植一哄而上导致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严重挫伤农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各地均已测土,但土质特点只是放在储柜里,不同土壤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没有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得到运用;气候可预测,发展产业其风险性本可大大降低,但村民种植实际很少用到天气指导。

 

(五)“唯利”导致“微利”。

村民零散自种、一味逐利给农业产业发展的监管增加了难度。村民发展农业生产大多数只讲效果,不讲结果。一方面化肥的大量使用,使面积本来就少的种植土地板结,另一方面任其能肥沃土壤的畜禽粪便在污染环境。农药长期使用,让一部份害虫、杂草产生耐药性,加大剂量使用、使用重度农药成为一般村民的选择,“严禁重度农药使用”的要求束之高阁,导致村民自种农产品很难成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放心产品”走向市场。

 

三、试点推进“托管农业”破解撂荒困局的实践

 

2017年,青丝乡把荒田整治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适应机械耕作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机械化耕作,有效整合农业技术人才,建立农业托管工作机制,在成片撂荒田中试点,已初步取得成效。

 

(一)多年未耕作的撂荒田恢复了生机。

通过畅通田间泥碎路10公里(其中有3公里覆盖的200余亩撂荒田因时间错过没有复耕),为机械化提供了条件;修建了蓄水田4口(因夯筑的技术原因存在病险,需要整治),为种植发展提供了水源;整治荒田800余亩(大坪村150亩、邓坪村230亩、白鹤村110亩,鼓坪村100亩、青丝社区80亩、鸦湾村130亩)恢复了种植,其中莲藕240亩,稻谷530余亩,复耕后农民自耕30亩。

 

(二)规模种植实现了机械化耕作降低了生产成本。

产业道路建设加快,基本实现四通八达;牢牢把握土地集体所有权,统筹保护好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可以让大型农机全面服务农业。特别是该乡邓坪村3组,因道路不通,120余亩土地原来只有几亩在种植,通过整治建立统耕区、自耕区,畅通了耕作道,方便机械化耕作,村民自行耕作的面积能达20亩左右。今年青丝乡新增大型旋耕机3台,大型收割机4台,新培训了农机人员5名,服务成片产业种植,极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三)科学的种植方法让群众在对比中看到了差距。

邀请稻谷种植专业人士服务农业,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方式,推广稻谷“直播”及“抛秧”技术,传授科学的管理方法,树立密植增产意识。种植之初,许多老农嗤之以鼻,打赌没有谷子收。实践中,专业人士直播每亩约15000株,栽植的也在12000株以上,单株分檗在10—12枝之间,单枝产粒150—180颗;群众自种每亩约8000株,单株分檗在13—15枝,单枝结粒130—150颗;专业人士注重施肥根须培养,稻谷根长达15—20CM,群众自栽稻谷根一般在10CM左右,增强稻谷抗覆倒性;普通农户良田种植高产田仅600公斤干谷子左右,而专业种植谷子高产田干谷子达720斤(干湿折合率按80%计算),实践证明科学种植肯定增产。

 

(四)创造了荒田也能得丰收的神话。

撂荒田地一般都是不好耕作、土质不好才弃耕不种田地,庄稼收成肯定不好。复耕之初,荆棘丛生,当除草机把草叶、木枝打成粉沫的时候,许多老农站在田边议论——“那都是骗国家补贴的,肯定收不到谷子”。事实上,荒田平均亩产湿谷子750公斤以上,高产田集中在该乡鸦湾村、鼓坪村,鸦湾村24.7亩收获湿谷子23吨,亩产高达900公斤(湿谷子),土地整理后的荒田种植莲藕亩产达3吨,也实现了品质优、产量高,出售的性价比大幅提升,极大地激发了群众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五)几点警示

一是个别地方(白鹤村5组)水源保障没有跟上,有的地方(大坪村6组、邓坪村3组)虽新建了几个山坪塘,但有渗漏现象,蓄水功能不强,导致在稻谷灌浆期无水浇灌,今年收割前出现半个月伏旱天气,稻谷篼部出现干枯,正值收割季节又逢降水,覆倒了30%以上

二是没有及时搭建烘干房,专业人士种植的稻谷量大,无法晾晒,因未争取到项目支持,筹集资金没有及时跟上,业主只能将未晒干的谷子直接卖出,价格相对较低(前期湿谷子在1.8元/公斤;后期湿谷子在1.6元/公斤,按常规保底价干谷子2.76元/公斤计算,保底湿谷子收购价应在2.1元以上)。

三是群众的参与度不高。因重点种植的荒田大多数采用流转方式,利益链接不足不够,群众对产业发展支持度不高,请劳动力栽植一般在100元/天以上(一般为60元/天),提高了耕作成本;在刚刚栽植期间部分群众家里鸭、鹅没有实行圈养,践踏部分稻谷,影响了稻谷产量。

 

四、推进“托管农业”的近期打算及优势预测

 

以撂荒田复耕为平台,试点推进机械化耕作,切实降低产业成本,群众对产业发展信心大幅提升。下一步,青丝乡将创新“托管农业”工作机制,以村民小组(或几个村民小组)为单位,建立互助合作社,进一步提升“三农”工作水平。

 

(一)具体做法

1.在现有农机队伍基础上,整合乡域劳动力,组织农业专业队伍,赋予队伍种植指导、物资采购和农机服务功能,减少农业专业队伍种植面积,扩大农业服务覆盖面。

2.有效统筹承包田地,建立自耕区和统耕区,创新农业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工作机制,让每一名土地承包者都成为“土地股民”,用好用活“地力补贴” “种植大户”补贴、改善基础设施等激励政策,激发群众参与激情。

3.完善服务机械耕作,农业规模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农田泥碎路畅通工程,保障每个大田大地大型机械能进场耕作、收割,在每条沟底田修建完善蓄水灌溉设施,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水源;保障农产品初加工基地(种粮需建烘干房、种草必建烘草房等),为延伸产业链条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保障农民收益。

4.组建互助合作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能够劳动的在家群众充分组织起来,筹集产业发展启动金,实行等额股份、等额分红,各村可以用集体资金入股分红,也可以引进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按股份分红,既为自己发展产业,又在参与产业劳动中获得收益;还能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同时也推进了村集体经济收益。

 

(二)“托管农业”优势预测

1.农民发展产业积极性会有极大提升。大型机械服务农业生产,让村民轻轻松松种庄稼;专业人指导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产品质量、产品产量;有效集中有劳动力村民参与种植,只要基础设施保障,辖区内再无撂荒田地,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主动性;在劳动中获得劳动收益,按股份获得股份红利,切实降低农业产业成本,提高农民收益。让村民看到产业发展的希望,就能吸引优质劳动力返乡创业,“托管农业”工作机制为提高农民素质、培养职业农民搭建机制平台。

2.有利于农业产品品牌打造。有了互助合作社经营管理组织,方便了职能部门监管指导,搭建了承接订单农业平台,为规范化、高标准发展生产,打造品牌农业提供了可能性,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提供了机制准备,必将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

3.可实现农业产业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畜禽粪便可作为肥料,一方面解决了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又降低了肥料成本,成片种植为畜禽规模养殖拓展了空间。同时有利于附属产品资源再利用,稻谷收割后的稻草、玉米掰后的秸竿、花生收后的叶子,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纤维素,是加工饲料的原材料,规模种植附属产品量大,为再利用提供了可能,是农业产业发展增收又一渠道。

 

(渠县农村固定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