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观察点动态 >

四川农村改革的缩影

——简阳市龙泉村30年改革发展与新农村建设

信息来源: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    发布时间:2017-11-26    点击量:    打印

 

30年前,四川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迈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作为全省50613个行政村之一,简阳市龙泉村30年来在经济发展、村级管理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点点滴滴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三农”发展的历程和经验。龙泉村取得巨大进步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而实现了富民强村。 

 

 一、龙泉村改革发展历程

 

龙泉村位于沱江河畔,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991户农户,耕地1640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龙泉村进行了一系列变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07年,全村实现总收入1523万元,与1979年相比,增长42.2倍,年均增长14.4%;村民人均纯收入4357元,比1979年的93元增加4264元,增长45.8倍,年均增长14.7%;观察户年末存款余额人均达2358元,较1979年增长了60多倍。

 

1.家庭承包责任制逐步完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1979年,龙泉村对集体猪场试行承包责任制,首先进行了经营管理体制变革;1981年底,12个生产队都实行了联产到组的责任制;1982年,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土地承包期延长到15年;1998年,完成了第二轮土地承包调整,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

随着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增多,土地使用权流转逐步增多。2007年,全村358户400亩耕地以转包、租赁和入股等形式流转,流转户和面积分别占总数的36.1%和24.3%。从农业内部看,种植业占44%,畜牧业占49%,其中种植业主要投向效益好的制种稻和蔬菜生产,并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全村一、二、三产业之比由1979年的76:18:6变为2007年的25:39.5: 35.5,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

 

2.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就业越来越充分。

1979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鼓励发展社队企业。1980年,龙泉村社队企业实现产值4.1万元;1996年,村集体企业产值达569万元;2007年,全村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由1979年的13.5%上升到74.9%。

 

龙泉村非农收入变化趋势图

龙泉村非农收入变化趋势图

 

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了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促进了农民就业。2007年,村域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398人,与1979年相比增长17.1倍;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782人,与1979年相比增加36.2倍。全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由1979年的4.7%上升到54.9%,举家外出越来越多。从记账户外出务工天数变化图就可以看出,农民外出务工时间越来越多,最多的2007年达人均123天。

 

记账户劳动力外出务工天数变化图

记账户劳动力外出务工天数变化图

 

3. 对农民由“多取、少予”到“多予、少取、放活”。

龙泉村交纳提留统筹图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变化趋势,图中2002年以后的数据是费改税后提留统筹为乡村所得部分,龙泉村2002年完成税费改革取消提留统筹,2004年龙泉村已不再征收农业特产税,2006年废除农业税征收制度。同时,农民开始领取粮食直补等各种补贴。截止2008年7月,龙泉村得到国家各种补贴23.3万元,人平71.3元。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得以贯彻落实,农民得到了实惠。

 

龙泉村交纳提留统筹变化图

龙泉村交纳提留统筹变化图

 

4.村级组织职能转变促进村级社会事业发展。
 
1982年秋包产到户后,村级经营管理职能有所弱化。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村级组织职能更多地向谋划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从而带动了村级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到2007年龙泉村家家户户用上了电;建组级提灌站6个、渠道近4000米,沱江提水能够保证生产生活需要;村里办有小学、幼儿园,孩子可以就近上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村内道路硬化率近20%;村上紧邻镇医院,有2个医务室,73.2%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全村卫生状况明显改观;“五保户”和优扶对象享受了相应待遇,贫困户得到救济。

 

二、龙泉村发展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影响发展的因素众多,对于一家一户的农民来说更重要的还是在投入和自身素质。这里用Cobb—Douglas(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实证模型略)来分析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因素的数量关系。

 

1.村级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
 
100户农户人均家庭总收入增长率,经计算为10.999%。从而计算出1986年到2007年村级科技进步贡献率=村级科技进步率/人均家庭总收入增长率=4.3%/10.999%=39%。鉴于1975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后,玉米、油菜、生猪等杂交优势利用到1986年已达到一定水平。因此,根据1986年以后的数据计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更主要是由于改革深化等制度性变革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由此可以判定改革开放带来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农民素质提高等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接近40%。
 

2.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总体看,在现有家庭小规模经营条件下,对人均纯收入贡献最大的是外出务工(2007年人均务工收入达2082元)。虽说农民受教育年限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影响也较大,但主要体现在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新一代农民中,对大多数农民只有通过培训来提高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实证分析,农民上交税费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负面影响倍数达到5.9倍,可以看出中央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等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巨大乘数效应。农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增加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效果不明显,这既受农民经营耕地面积变化较小所限,也说明农民现有耕作规模不经济、纯收益较少。

 

三、新农村建设中几个亟待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龙泉村面临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土地分散承包与市场化、规模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取消农业税后,土地作为生存保障的作用得到加强,土地分户保障作用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是农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二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三是高素质新型农民的缺乏制约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有待探索和完善。

 

为此建议如下:

 

1.建立统一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制定统一的城乡就业政策。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切实保障合法权益,解决就医、子女上学等切身问题。二是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市场就业竞争能力。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调整城市建设思路,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定居条件,只要农民工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就应办理城镇户口,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四是健全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机制,鼓励长期举家外出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地、自留地、宅基地,使长期在外务工农民及其家庭成员的土地能够流动起来。

 

2.建立统一的城乡公共服务投入体制。

一是在“多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逐步建立、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二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完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保险相结合的农村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开展农村生产全程服务,积极开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农业生产保险,增强农业抗御风险能力。四是培育一代新型农民,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3.培育支撑产业,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特色化培育主导产品,按照优质、高效和生态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二是标准化生产优质产品,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生产、储运技术标准。三是产业化经营提高效益,加强和改进利益联结机制。四是品牌化占领市场,实施名牌战略,鼓励申报原产地认证和商标注册,争创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以品牌占领市场。

 

4.完善村民自治,构建和谐新农村。
 
一是完善村级组织,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特别要注重选用那些掌握政策、懂经济、会经营的“能人”。二是化解村级债务,在全面清理核实的基础上,区别情况化解债务。三是完善农村社会管理模式,建立村级普法教育、治安巡逻、矛盾调解、议事协调一致的机制,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四是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

 

1、2009年简阳县观察点表彰龙泉村优秀记账户

2009年简阳县观察点表彰龙泉村优秀记账户

 

2009年简阳县观察点调查员深入农户家中开展调查.

2009年简阳县观察点调查员深入农户家中开展调查

 

简阳市观察点龙泉村新农村综合体局部

简阳市观察点龙泉村新农村综合体局部

 

简阳市观察点龙泉村发展葡萄产业成效显著

简阳市观察点龙泉村发展葡萄产业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