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课题研究 >

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研究

——以农村固定观察点达州市渠县为例

信息来源: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 发布时间:2018-04-10 点击量: 打印

编者按:为进一步提升我省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的调查研究能力,今年以来,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会同渠县农村固定观察点,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研究——以农村固定观察点达州市渠县为例》的专项课题成果。12月13日,省委常委、农工委主任曲木史哈批示:“省人社厅戴厅长和省政府农劳办:这个调研报告提出的观点在省内有一定代表性,请你们阅研。送叶状省长阅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现代化建设主要力量的农民工,再次成为备受争抢的热点资源。各级政府先后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并将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就业增收推动脱贫攻坚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健全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全方位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打造“大众创业”的升级版,是摆在地方党委政府面前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课题组结合农村固定观察点所在地达州市渠县的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精准剖析当前劳务输出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从政策设计层面提出应对之策,以期为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一、渠县农民工劳务输出的基本情况

渠县位于四川省东部、达州市西南部、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长江重要支流渠江流域核心区,是成渝经济区渝广(安)达(州)经济带重要节点,与达州、广安、南充、巴中四市山水相连,幅员面积2018平方公里,辖60个乡镇、483个行政村、83个社区,总人口150万(居全省第三,其中农业人口117万),素有“中国汉阙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中国诗歌之乡”的美誉。

渠县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工业弱县,人均耕地少、经济欠发达。特殊的县情,决定了渠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必须把劳务开发作为重要产业来抓。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渠县劳务经济逐渐发展壮大,农村劳动力输出人数和劳务收入均位居全省前列(2016年分别达到38.3万人、52.2亿元)。劳务经济对渠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有关部门反馈,渠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区域特征明显,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浙等沿海省市;二是行业分布集中,主要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小商品零售业、服务业等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务工人员较少;三是收入稳步上升,渠县近年来外出务工人群中常年稳定务工人员以熟练工和技术工种居多,比例达到80%以上,新增人群文化程序整体上较高,加之沿海地区普遍出现用工紧张,务工群体的整体收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渠县省外省内、东中西部外出农民工劳动力工资差距逐渐缩小,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和省内转移比重有所增加。

二、渠县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典型调查

2017年春节后,课题组对渠县鲜渡镇米坡村农民工外出情况开展过一次重点调查。米坡村幅员4.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共有户籍人口2600人,其中劳动力1656人。该村经济基础差,无产业支撑,属省定贫困村,常年在外务工人数为134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1%,其中省内务工620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46%,省外务工720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54%;春节前返乡790人,占外出务工总人数的59%,其中腊月二十日前返乡690人,占返乡总人数的87%;春节后该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360人,较上年同期增加20人,增长0.15%,其中回原单位(企业)工作816人,占原外出务工总人数的61%,愿意留在家乡创业或就业人数为140人,占原外出务工总人数的11%。从调查情况看,已有部分农民工愿意返乡创业就业,但就地就近就业愿望略高于回乡创业愿望。

根据对米坡村的调查并结合日常掌握情况,当前渠县劳务经济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一)人员技能水平不高。

尽管渠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丰富,但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渠县外出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高中文化程度不足10%,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左右。在本县转移和输出的劳动力中,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仅占外出输转人数的20%。外输农民工普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80%是普工,从事的工种技术含量不高、收入低,失业后再就业较为困难。

(二)劳动力培训相对滞后。

一是培训水平不高。渠县现有两所公办培训机构——渠县职业中专学校和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渠县分校,另有四五家民办培训机构。这些机构普遍师资力量不强,教学设施设备简陋,培训专业设置老化,培训以初级居多。二是资源整合不足。农民工培训资金分散在劳动保障、农业、扶贫、残联、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培训对象和重点区别不大,缺乏有效整合,同时培训的补助标准不统一,对培训项目的要求、质量和安置没有一致规范。三是培训效果欠佳。农民工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存在“重叠”和“真空”,培训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想学的无法培训与培训的不想学同时存在,农民培训工作政府部门“一头热”,培训效果不明显。

(三)组织化输出程序较低。

当前,渠县农村劳动力市场还不够健全和完善,覆盖面窄,虽然大部分乡镇已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却没有一个行政村成立就业服务机构。农民工就业中介组织偏少,专业经纪人队伍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就业信息与农民工对接,大多数农民工还是靠“血缘、地缘、人缘”等关系寻找就业门路,通过中介机构成批、有序、有规模组织输出的比重较小,2016年统计不足10%。

三、渠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点调查

课题组在渠县范围内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5个行政村,发放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问卷200份,收回调查问卷182份。通过对182名返乡农民工问卷调查分析,随着全县创业环境的不断完善,农民工带着技术、项目、资金返回家乡创业,由“打工”向“创业”转变的倾向日趋明显。一批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纷纷回乡办厂、开店、搞农业开发,发展特色农业、创办家庭农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2017年6月,全县农民工创业人员达3380人,比2015年增加1000余人。当前渠县农民工返乡创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返乡创业具有初始条件。

调查发现,大多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见识比一般农民工高,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和经验,思想观念不保守固执,创业意愿较高;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工作技术上得心应手,经营管理上也具备一定基础。

(二)返乡创业群体特征明显。

根据对182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数据比对,他们的平均年龄为42.8岁,其中以35—55岁的青壮年居多,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女性仅占2.7%);在受教育程度上普遍不高,以初、高中文化为主,占92.3%。

(三)返乡创业方向较为集中。

据调研数据反应,在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中,种植业、养殖业占比达86.6%,有较高技术水平和附加值的新型加工业基本上没有。这是因为种养殖业主要依托农村的自然资源,加之绝大多数都是回本地创业,有着天然的人脉资源,这为创业者增强了不少的信心。

(四)返乡创业呈现鲜明特征

从组织模式看,能人经济特征明显,主要以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生活性服务业等领域经营为主,占90%以上。从投资形式看,主要依靠自有结余资金、亲朋帮扶资金,通过金融机构贷款创业为数不多。从投资规模看,多以土地流转的形式获取土地资源,以合作社或股份制方式经营,投资50 万元—150 万元居多。

当前,渠县农民工返乡创业仍然存在一些具体困难:

(一)创业资金制约突出。

调查发现,缺乏创业资金、融资难、融资贵是农民工创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创业农民工虽然积累了一定资金,但远远不能满足创办企业、搞活生产经营需要。与此同时,现行金融制度和服务机制“僵化”,金融机构贷款门槛较高,而农民工创办、新办企业缺少有效的抵押物或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导致创业者很难获得贷款(获得贷款的企业比例不足20%,总金额仅1000万元),大部分创业者往往通过民间借贷、高息借贷,给创业带来隐形风险。

(二)创新项目选择盲目。

好的创业项目是创业成功的一半。创业农民工在外打拼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返乡后对当地实际和市场需求没有深入的调查了解,不能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不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更好地经营管理企业,造成“水土不服”。加之在创业项目选择上盲目性较大,对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缺乏科学指导,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降低了创业实体的存活率。

(三)返乡创业面临“双难”。

用地方面,受可用土地少、用地报批难、土地价格高制约,农民工创办企业难有满意的可用之地,当地政府也没有现成的可批之地。用工方面,管理、营销、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难招,主要是返乡农民工创办的实体规模不大,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生活环境没有足够吸引力,导致技术性人才和技能型劳动力不愿来,本地人才和优质劳动力留不住。

四、渠县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新探索

本次调查也对近年来渠县在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作了深入了解。2016年以来,渠县出台了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农民工返乡创业二十条优惠和保障措施,从政策撬动、产业驱动、服务推动、环境带动四个方面入手,吸引大批农民工、大学生等返乡创业。

(一)政策撬动促“能作为”。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投入扶贫产业资金1000万元,用于2017年38个摘帽村农民工创业;用好扶贫专项资金5345万元,支持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建设项目;设立产业扶持基金,累计投入4020万元,已发放贫困户产业扶持基金2500余万元,带动发展特色产业5万余亩,惠及贫困户5200余户、2.3万人。二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安排500万元建立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基金和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对返乡创业农民工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的,给予10万元以内县财政贴息创业担保贷款;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给予200万元以内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给予贷款基准利率50%的贴息。三是加大税费优惠力度。鼓励60个乡镇建立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示范基地,严格落实定向减税政策,对进入示范园区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创办工业生产企业的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和发票工本费;3年内减免或优惠缴纳物管费、卫生费、场地租赁费及水、电、气费。

(二)产业驱动促“想作为”。

一是完善产业体系。着力发展高效经作、优势畜禽、特色水果、休闲观光、农产品流通和产地加工等产业,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产业格局。进一步健全“5+1”特色产业体系,促使返乡农民工找到合适的创业、就业门路。二是主导产业带动。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轻纺服装、生物制药三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7+1”主导产业集群,全县24家龙头企业年产值近60亿元。文崇台山村、临巴麻园村等10个乡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引导当地贫困村群众种植白术、金银花等中草药种植5500余亩,实现1500名返乡农民工就业,户均增收3800元。三是成立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和扶持返乡创业农民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抱团发展。目前,全县返乡农民工在贫困村创办的合作社达53个,捆绑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

(三)服务推动促“敢作为”。

一是抓改革。持续推动“六权同确”,规模流转土地19.9万亩,发展规模农业企业(业主)300余家,总投资5.5亿元;积极推进工商资本进农村,全面盘活荒山、荒坡、山坪塘等集体资产,引进森卉达林业有限公司,引导群众流转青杠林、松树林等优质林地30000余亩。二是抓宣传。利用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在外乡友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能人回乡创业;县领导带队开展电子信息、轻纺服饰招商引资考察活动16次,发放资料1300份;通过渠县联谊支乡协会“天下渠商”平台,接待乡友回渠考察500人次,回引涉农脱贫攻坚项目130余个、总投资9.8亿。三是抓培训。利用全县539所农民夜校,创新采取群众“点将”式组建师资库、“点单”式建立课程库、“点题”式完善培训模式,点对点解答脱贫攻坚政策、种植养殖技术、农民工维权法律法规等,共“菜单式”培训农民30余万人次。

(四)环境带动促“乐作为”。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推进“四好新村”建设活动,加快完善村级、乡镇级公路建设,新修“村村通”水泥路862公里,全县乡村路网基本形成“1小时经济圈”;实施危房改造3026套、“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9处。二是完善产业配套。大力引进正邦集团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稳定农产品销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医疗卫生文体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所有村(社区)均建成集体村卫生室(所)、篮球场、戏台、阅览室、乒乓球室等公共设施,村村实现3G、4G无线信号或有线宽带全覆盖。

五、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课题组结合渠县调查研究情况认为,要破解农民工返乡创业“冷热不均”的问题,唯有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完善支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体系,才能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良好宽松的环境。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力度,完善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措施,出台有针对性、扶持性、鼓励性和奖励性的政策,积极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二是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行免税政策或者优惠税率。在财政方面,可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和融资担保等。在税收方面,按规定享受国家和地方扶持发展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业、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与外地客商同样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为创业农民工减轻创业初期的资金压力,激发农民工的创业积极性。

(二)进一步强化培训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强创业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工创业能力,是解决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治本之策,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有效举措。要立足长远,在更高层次上抓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充分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和专门力量,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指导和就业培训,通过指导与培训,让一部分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自谋生路,为他们积累创业就业技能,提高创业就业竞争力。

(三)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

加强公共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把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的服务窗口,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就业指导、劳动维权、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尽力帮助解决其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在政策、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给子支持。建立农民工基础信息登记网络平台,涵盖就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维权等方面,准确掌握全县劳动力和县外劳动力的创业就业情况,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更高质量、更加便捷的服务。

(四)进一步突出典型示范。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APP等媒体,广泛宣传引导、鼓励、支持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工创业选进典型、先进经验进行宣传,大力弘扬农民工创业就业、爱岗敬业精神,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企业参与创业创新大赛、优秀农民工评选、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表彰活动,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创业热情的“加法”,建立和落实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实施“先照后证”,放宽市场主体准入管制和住所申报备案制,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一址多照”“一照多址”住册登记制度,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降低创业门槛。全面取消办证收费、社会投资备案和影响创业的互为前置条件的审批事项。凡自主创业的社会投资由投资人自愿报备。

(六)进一步支持平台建设。

依托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农业园区和各种智力智库平台,建设一批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聚集创业要素,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加强农民工等人员创业基地建设,鼓励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流转,允许农民工依法在宅基地、闲置土地、村镇边角地、农村撒并的中小学校舍、荒地荒山荒滩等场地进行创业。依法通过村庄整治等方式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并将置换出来的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

(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  渠县农村固定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