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课题研究 >

古蔺县精准帮扶工作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 发布时间:2018-12-04 点击量: 打印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古蔺县开展了由县委组织部总牵头,各乡镇党委为主导的“五个一”驻村帮扶工作,组建了非贫困村“三个一”帮扶力量,在县委县政府的协调统筹下,“五个一”和“三个一”帮扶力量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切入点、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基层落地落实、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起了极大作用,确保了贫困群众困难有人帮、发展有人扶。

 

一、帮扶工作取得的成效

 

帮扶力量是推进脱贫攻坚的切入点,也是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基层落地落实的着力点。为了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好,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古蔺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脱贫攻坚,让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不走过场。

一是明确了精准帮扶工作重点。根据中、省、市对脱贫攻坚的基本要求,要求帮扶工作主要着力在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宣传和落实贫困群众应该享受的脱贫政策;帮助贫困群众因村因户制定和实施脱贫措施,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本领;帮助贫困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发展脱贫致富产业,使之稳定持续的真脱贫脱真贫;四是帮助贫困群众改变低俗落后的行为习惯,引导和培养健康向上的时代新风。

二是明确了干部驻村帮扶基本要求。具体可归结为做到“六个到位”,即每个帮扶干部每月至少两次的入户走访务必到位;党的方针政策入户宣传务必到位;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帮扶措施务必制定到位;帮扶日记务必记录到位;发现不能解决的问题务必及时反馈到位;带着感情帮扶实现100%的群众满意务必到位。

三是通过“六个到位”达到“六要效果”。一是贫困户要了解党的十九大等方针政策,以及医疗、教育、住房、产业、就业等扶贫政策,并知晓与自身家庭有关的扶贫政策,对自家享受的扶贫政策要说得清、道得明;二是贫困户要知晓精准识别的程序(一申请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并认可自家参加了动员会和评议会,明确本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情况;三是通过扶贫政策的落实和干部的驻村帮扶,确保贫困户达到“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的退出标准;四是做到贫困户对收入帐认可无异议,即认可脱贫;五是贫困户对帮扶力量(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联系领导、帮扶部门等)的工作认可并满意;六是贫困户要摒弃“等、靠、要”思想,努力实现在脱贫政策的帮助引导下通过自身发展摆脱贫困,保持房前屋后、屋里屋外干净卫生,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等方面均真是客观的反映脱贫成效,对帮扶工作满意。同时还制定了联系领导、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农技员、帮扶干部等帮扶力量的每月到村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资料要求等,实行分类考核,结果多重运用,倒逼责任落实。特别针对帮扶干部单独设置目标分值,量化帮扶任务,精准考核到人。

四是明确了精准帮扶的目标方向。即是要达到“六要效果”:贫困户要了解党的十九大等方针政策,以及医疗、教育、住房、产业、就业等扶贫政策,并知晓与自身家庭有关的扶贫政策,对自家享受的扶贫政策要说得清、道得明;贫困户要知晓精准识别的程序(一申请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并认可自家参加了动员会和评议会,明确本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情况;贫困户达到“一超、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的退出标准;贫困户对收入帐认可无异议,即认可脱贫;贫困户对帮扶力量(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联系领导、帮扶部门等)的工作认可并满意;贫困户要摒弃“等、靠、要”思想,努力实现在脱贫政策的帮助引导下通过自身发展摆脱贫困,保持房前屋后、屋里屋外干净卫生,个人卫生、生活习惯等方面均真是客观的反映脱贫成效,对帮扶工作满意。

五是明确精准帮扶管理制度。制定了联系领导、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农技员、帮扶干部等帮扶力量的每月到村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和资料要求等,实行分类考核,结果多重运用,倒逼责任落实。特别针对帮扶干部单独设置目标分值,量化帮扶任务,精准考核到人。率先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出台了《脱贫攻坚容错纠错办法(试行)》,严格把握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负责与懈怠、为公与谋私的界限,对脱贫攻坚中出现偏差失误的干部及帮扶责任人容错纠错,为实干者鼓劲、为快干者松绑、为大干者撑腰。

在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措施的强势推进下,通过全县干部的驻村帮扶,2014—2017年古蔺全县累计减少贫困村67个,贫困人口7.5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7%。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完成了9137户37777人的易地移民搬迁任务。特别是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建成通村硬化路1893千米,远超过去10年建设总里程。目前已实现村村通硬化路、67%的组通硬化路。

 

二、存在问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重要工作。因此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正视存在的一些应该及时整改或纠偏的问题。

一是帮扶力量真正“沉下来、融进去”的到位率不高。由于有的部门工作的特殊性和业务的连续性(如公安、便民服务中心等),帮扶干部即使有为脱贫攻坚尽心尽力的想法和意愿,但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真正地进村入户,无法静下心来与贫困户谈思想、想办法、添措施、谋发展,为其制定的帮扶措施精准度也不高,可操作性也不强。工作重担往往落在联村乡镇部门和村组干部的身上,部分乡镇工作部门和村组干部对此颇有意见。

二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的帮扶干部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对脱贫攻坚政策学习和领会不深刻,对下乡驻村帮扶工作敷衍塞责,只是从时间上达到了每月2次进村入户的要求,但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分析不准确,帮助制定的帮扶措施即大又空,放到哪个贫困户家都适合,而所帮扶的效果则甚微,还美其名曰为乡镇的主体责任,没有真正的带着感情帮扶。

三是过于注重以“工作痕迹”为借口的软件资料督查考核方式。全县较多地方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都有一个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感叹,就是软件资料太多太累。自2017年以来,县脱贫办要求的软件资料得到了较大的精简和规范,但脱贫攻坚工作的干部驻村帮扶资料仍然连篇累牍,各种资料清单、台帐、记录、纪要和考核细则等版本纷至沓来。面对各条线上的检查,面对各个部门的检查,乡镇和村上少不了一大堆资料盒,一大堆笔记本,一大堆文件。只要是谁的文件多、资料多、文件盒子多,谁的资料就做得扎实,有安排,有部署,有“效果”。换句话说只要在文件堆里能够看到“落地过程”,也就可能会得高分。为了应对上级检查,扶贫干部把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做资料上,成天搞一些“纸上谈兵”,让基层干部身心疲惫,产生困惑。

四是发展产业的科学性研讨不足,巩固脱贫成果、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客观评估不够。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使贫困户持续脱贫,有的乡镇和帮扶干部在产业发展上具有强烈的热情,然而缺乏科学的客观论证。对贫困村发展种养殖产业没有征求农、林、牧、渔等部门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对农产品市场进行调研和分析,防范市场风险意识不强,产业发展难以有效地促进贫困村贫困户持续脱贫增收。

 

三、改进和提高精准帮扶工作的建议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容不得半点敷衍。要做到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离不开驻村帮扶干部的协调配合。尤其在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间,整合扶贫驻村帮扶力量,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干部管理,促进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度融合,是促进精准脱贫的关键。

 

(一)和村组干部同研究同商量促进工作开展

干部驻村帮扶是做好各项扶贫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全面统筹各方面干部人才资源,择优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人员进一步优化驻村帮扶力量。要将帮扶工作与服务基层群众、深化农村改革、夯实基层组织、强化基层治理、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等工作有机结合,引导部门资源、城市资源、干部资源真正下沉到村、扶持到户,确保贫困村、贫困户如期脱贫,实现产业强起来、农村富起来、村庄美起来的目标,每个帮扶干部就必须和村组干部同研究同商量促进工作开展,做到熟农情、知农民、善产业。确保在发展农村经济、服务基层百姓上出实效,在做大做强农村产业、使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上面建新功立大业,特别要让年轻干部在脱贫攻坚这个宝贵的平台大显身手大展宏图。

 

(二)和贫困户心连心真帮扶真脱贫脱真贫

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共同参与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参与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易地搬迁扶贫、贫困户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等精准扶贫工作,协助实施“家庭能人”培养计划,推动金融、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文化、社会保障等行业和专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村到户。要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创业意愿、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劳动者进行“一对一”精细化服务,建立动态台账,做好就业创业精准扶贫。实施就业援助,引导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扶贫对象就业能力。要依托产业发展,带动扶贫对象就业,让每一户贫困户有稳定的就业途径和可靠的就业收入,让每一户易地搬迁的贫困户真正“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确保每一户贫困户和每一个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三)帮助群众找市场发展产业奔小康

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是贫困户持续脱贫达到致富奔小康的关键。要针对问题短板客观冷静地分析自身优势和不足,利用一切人才资源优势科学论证,竭力拔穷根谋发展。一是立足贫困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着力破解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不明的问题。二是加强技能技术培训,着力破解自身发展动力和能力不足的难题。三是用好扶贫产业扶持基金。着力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缺口难题,逐步搭建贫困村农特产品销售平台,着力破解产销对接难题。每一位帮扶干部要真正把贫困户当亲人,以政治家的眼光和企业家的头脑为帮扶对象出谋划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包括到户产业和集体产业)。第一书记更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特别要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思考和谋划,增强产业发展对扶贫脱贫的整体带动作用,夯实贫困群众增收的产业支撑,为贫困村和贫困群众找市场、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再立新功。

 

(四)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通过入户宣讲、群众会、各种走访宣传讲解和“四好”评选表彰等方式,除了部分思想特别僵化和观念特别落后的贫困群众还处于朦胧的较为落后的“等、靠、要”和不思进取状况外,古蔺大部分贫困户的居住条件、生产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距离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和实施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全县每一个贫困村的“五个一”帮扶责任主体要在抓好脱贫攻坚“硬件”的同时,要将“四好”村的创建和提升牢牢地抓在手上,每一个帮扶干部也要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四好”目标和要求,充分运用身边好人好事、文明新风、优秀传统文化讲演活动、“八倡导八革除”文艺表演、评优选先等活动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充分利用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大会、乡村坝坝会、群众大会、农民夜校课堂、村规民约演讲、农户积分管理等阵地和方式,宣讲脱贫攻坚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先富带后富典型、致富带头人典型等。大力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引导广大贫困群众不等不靠、艰苦创业、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发家致富,初步达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在此基础上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古蔺县农村固定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