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课题研究 >

绵阳市游仙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 发布时间:2018-12-04 点击量: 打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为全面推进“生态游仙”建设,全力推进省级生态区创建,结合游仙实际,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一次大调研。

 

一、我区生态农业建设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面源污染治理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种养结合、种养加一体化实现快速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体制和机制,力争实现生态环境优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融合发展、产品优质安全、效益显著提升的总体目标,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高效的“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二、我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全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生产态势良好,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科技装备、抗灾能力和农民素质都有了较大进步。农业发展逐渐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生产方式由单一家庭经营转向适度规模经营,粮食稳产增产,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物质保障和重要机遇。近年来,我区在耕地质量提升、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养加一体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为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我区生态农业发展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游仙区不仅是中国科技城的核心区和绵阳城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绿色产业示范区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可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生态农业;二是政策(定位)优势:区六次党代会响亮提出未来五年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定位,明确提出发展农业五大产业,深层次推进一二三产业互融渗透发展,把游仙建设成为都市绿色生态农副产品供给地、城市休闲观光旅游首选地、健康养老集聚地,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三是主体优势: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合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经营主体自身科技素质不断提高,促使农业生产效益、农副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我区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经过多年实践,我区生态农业获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离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个别问题相对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受财力影响,区级层面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薄弱。目前,暂未出台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财政资金扶持较少。沼渣、沼液区域性综合利用管网配套建设、秸秆碳化、肥料化的配套建设都急需得到区级层面的政策、资金扶持;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偏重。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对农业的约束日益趋紧,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养殖粪污生态消纳、农膜、农资废弃物包装回收、秸秆综合利用等问题亟待解决;三是发展生态农业支撑体系还不完善。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相对较弱,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发和推广力度,养殖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生态工程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大面积推广和利用的人力、物力、智力支撑;四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融资机制、补偿机制、激励机制、土地流转机制、履约风险保证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生态农业评价体系等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区域规划、畜牧养殖的合理布局及大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生态意识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培训教育。

 

四、加快推进我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坚持用养结合,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

目前,我区耕地37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13.6亩,部分区域土壤质量退化。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质量直接影响农业生产能力。一是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田网、渠网、路网建设为重点,配套土地整形和耕地质量提升,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农机作业能力和农田排灌能力;二是加强农田生态保育,结合农作物秸秆禁烧,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和腐熟还田,结合畜禽粪污污染治理推进沼肥还田,结合土壤质量提升等生态友好型技术,培肥地力、改良质地,不断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到2020年,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区14万亩,耕地地力等级提高至国家标准3个等级以上。

 

(二)坚持减量增效,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

目前,我区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85%,部分老百姓对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并无深刻认识,危机意识不足。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切实让老百姓认识到少施化肥农药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明确目标任务。通过技术改良、强化监管、逗硬执法等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化肥使用强度减控到国家生态县标准以内;三是明确工作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围绕蔬菜、水果、蚕桑等重点作物和设施农业主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环境友好型技术。

 

(三)坚持点面结合,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

目前,我区农田土壤遭受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具有难度大、成本高、时间长等特点,这就需要花大力气下狠功夫治理。一是在重点区域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产地土壤一对一协同加密调查,逐步掌握土壤污染成因、趋势及变化;二是切实做好耕地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试点,对轻度污染区,采取耕作措施、水肥管理、酸度调节等农艺措施,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对中、重度污染区,在开展农艺措施修复治理的同时,通过品种替代、产业结构调整和改种非食用作物等方式,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对少数污染严重的区域,划定为禁止种植农产品区,拟向上争取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10亿),全面推动我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三要探索重点污染区生态补偿制度,逐步建立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使耕地土壤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四)坚持种养结合,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一是我区是畜禽养殖重点区域,2011年被确定为生猪调出大县,享受生猪标准化市级产业化项目、现代畜牧业重点县项目等畜牧发展项目资金扶持,规模化养殖场(小区)达60个,全年畜禽粪便产生量大约9万吨,粪污有效处理率不高是困扰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瓶颈和影响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需要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畜禽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养—沼—种”循环模式,强化农能建设,强化“三沼”综合利用,实现养殖粪污生态全消纳;二是我区是全省渔业生产大县(区),具有丰富的水面资源,可大力发展菜鱼共生、鱼稻共生等生态养殖模式,推进生态渔业健康发展;二是支持以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有机肥产业发展,建议从区级层面出台有机肥加工优惠政策,扶持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影响力较大、辐射范围合理的有机肥连锁企业,不断壮大有机肥产业,带动种养加一体化产业快速发展;三是积极探索PPP模式,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沼渣沼液收集、运输、储存、施用,促进沼肥还田。到2020年,实现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全区畜禽粪污基本实现生态化消纳、资源化利用,生态渔业取得长足发展。

 

(五)坚持五化并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我区全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20.8万吨,依托绵阳沃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9.8%。秸秆就地焚烧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需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途径:一是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机械粉碎还田和秸秆堆沤快速腐熟还田肥料化利用,推广玉米、甘薯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养畜饲料化技术、推广“秸秆—食用菌—有机肥”等基料化循环利用技术;二是加强秸秆产业化利用,建议从区级层面出台秸秆综合利用激励政策,每年落实配套资金、奖补资金用于推进乡镇秸秆收储点(中心)建设、秸秆加工企业建设(以吨为单位,以市场为导向,每吨给予农户一定秸秆回收补贴资金,既有利于秸秆综合回收再利用,又可避免秸秆就地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步建立政府推动、农民专合社和企业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综合利用体系,扶持一批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的秸秆加工利用主体。到2020年,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

 

(六)坚持集中回收,推进农膜循环再利用。废旧农膜对农业生态、生活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建立“村有回收点、乡有回收站、县有回收企业”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通过二次加工变“废”为“宝”,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走出一条“使用—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良性循环路子。建议从区级层面出台农膜综合回收利用激励政策,落实配套资金变废为宝推进废旧农膜循环再利用。一是“以旧换新”。探索回收废旧农膜补贴机制,实行农户一手交旧膜、一手领新膜的补贴形式,促使群众自觉捡拾旧膜;二是“以奖代补”。由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包片对乡镇网点回收的旧膜按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回收,政府再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对企业进行回收奖励,提高企业积极性;三是“以收促交”。把废旧农膜回收任务分解到各乡镇,并作为年终单项考核内容,强化乡镇主体责任意识,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同时,可从区级层面出台降解膜推广激励政策,落实配套资金用于降解膜使用、推广,逐步降低普通塑料农膜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七)坚持产品认证,开展大品牌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区正积极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正加快建设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中心建设需要从区级层面落实专业技术人员、专项经费等。未来五年将积极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争取“三品一标”认证,“生态游仙”大品牌认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着力打造“游仙造”知名农产品品牌,力争到2020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0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农产品2个、地理标志认证1个,建议从区级层面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奖励机制,对申报“三品一标”企业给与一定奖励扶持。

 

(八)坚持科技引领,争取农科院西南创新中心落户。

我区现有国家级科研院所3家,西南大等高等院校10余所,发展生态农业,关键在于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未来五年,游仙农业将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依托,整合科研资源,强化科技攻关,大力开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力争在水肥一体化、秸秆高附加值利用、粪污循环利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等方面取得突破。中国农科院西南创新中心落户对我区生态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建议从区级层面优化环境、强化服务,主动对接、全面争取,力促中国农科院西南创新中心落户游仙。同时,强化与西科大等高等院校校地合作,积极引入高校人才,引入先进理念,实现合创共赢。

 

(九)坚持产业融合,推进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游仙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迅速崛起,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现有“富乐花乡”等农业主题公园8家,万鸿生态园等示范休闲农庄10余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议从区级层面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整体规划,适度超前考虑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以促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力争2020年新发展农业主题公园10个,全面助推“生态游仙”建设。

 

(绵阳市游仙区农村固定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