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 发布时间:2018-12-04 点击量:次 打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根本。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是摆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重中之重的工作。为此,本文以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山区贫困县剑阁为例,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作一初步研究,以资参考。
一、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剑阁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生猪调出大县” “油料50强县” 中药材主产区、四大柏木材区,高芥酸油菜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剑门火腿” “剑门豆腐” “剑阁土鸡” “凉山牛肉” “剑门手杖”等享誉省内外,富硒海椒享誉全川,林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国家,农业基础地位稳固,粮油、生猪、烤烟、海椒等特色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粮油常产分别超42万吨和10万吨,生猪和家禽出栏分别超80万头和500万只,山羊超10万只,水果产量超6万吨,烤烟产量超5000吨,海椒产量达15万吨。2017年,农业增加值26.98亿元,较2010年年均增长4%(按可比价计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64元,较2010年年均增长15.1%。
(二)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剑阁县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比重由2010年的47.7:1.6:48.7:0.9:1.1到2016年的52.4:1.8:43.3:1.0:1.5,主要受环保制约影响,养殖业规模有所缩小,果蔬作物种植面积扩大,2016年果蔬作物实现产值9.44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36.6%,较201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各地不断扩大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2017年,大户种植中药材2.1万亩,新增青脆李、脆红李、枇杷等水果0.8万亩,新增灵芝、香菇、木耳等山珍种植面积80万袋,新增产量100吨。
(三)生产条件持续改善
2015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1.75万亩,较2010年增加12.49万亩,平均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有效灌面达到65.1%,提高15.5个百分点。201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7.76万千瓦,较2010年增加30.37万千瓦,年均增长6.3%,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剑阁是全省农机推广使用先进县。大多数村组道路实现硬化,乡以上道路畅通便利。农村电力、通讯等设施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截止2017年,农业信息服务社基本遍及全县543个行政村。
(四)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截止2017年,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建成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其中有机农业园区1个),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794个,培育种养业规模户(含家庭农场)926户,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3个,其中,龙头企业和专合社分别较2010年增加18家和664个;涉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实现产值39.54亿元,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为由2010年的0.6:1提高到0.76:1。“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 +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渐成气候,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不断扩大,规模效益较为明显。2017年,规模农业经营户(家庭农场)经营耕地面积2.14万亩(其中租赁流入面积1.83万亩),种植粮食1.12万亩、单产466公斤,种植油料0.1万亩、单产260公斤,种植蔬菜0.12万亩、单产2280公斤,种烟0.66万亩、单产143公斤,其单产分别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86公斤、39公斤、210公斤和13公斤。
(五)产业融合发展初显端倪
剑阁以剑门关国家5A级景区为龙头,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到2017年,全县已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旅游、便民服务超市1894家,接待游客58.89万人次,实现收入1.86亿元。电子商务“双创中心”已入驻企业21家,建成中国特产剑阁馆(淘宝)、剑门关特产品牌旗舰店(微商城)、蜀道演义食品专营店(京东)等10家移动端微商城,剑门豆腐干、剑门关酒、剑门关土鸡、剑门石斛等一大批优势特色产品整合上线,销量增长强劲。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无序发展现象严重
对剑阁农业产业多年发展的分析,以及对部分乡村干部的走访调查,产业无序发展现象较为严重,较多的县乡干部感到发展农业无从着手。每届领导都有自己的特色,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打算,缺乏产业发展的规模性和稳定性。究其原因:一是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强烈;二是领导干部聚智聚力研究发展经济的能力较弱。每届领导都想在自己任期内尽快出政绩、体现自己的特色,这就导致领导干部对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布局,着眼于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尽快打造亮点精品工程。目前,剑阁农业上有些亮点,比如盐店镇银溪村的有机农业园区,汉阳镇的中心村,城北镇的新华村、民主村、红双村,在猕猴桃、葡萄、蔬菜等果蔬发展上有规模有效益;其中中心村从2000年以来连续十多年年年都有政府大量资金的重复投入。但星星之火没有燎原,上万亩品质优、效益好的特色农业产业都没形成。这个问题在西部落后地区是较为普遍存在的。
(二)特色优势产业并未形成
剑阁不论自然资源(含旅游资源)、交通区位,还是文化、人力资源,在川陕甘结合部都是比较好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剑阁农业工业发展较好,已形成一定的产业经济基础和优势产业链。蚕茧在1995年达到2218吨,棉花在1996年达到3643吨,生猪出栏在1996年达到92.42万头;1992年,蚕茧加工的丝绸企业职工1400人、产值2300万元左右,棉花加工及纺织企业职工900人、产值3000万元以上,肉加工及制造企业职工300人、产值3300万元左右;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2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81亿元,实现利润263万元,实现税金426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23%。2000年以来,桑树砍了、棉花不栽了,近几年发展的剑阁土鸡、东宝大米、猕猴桃、葡萄、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不大、产品标准不明、品牌层次较低。
(三)农产品质量低效益差
据调查,目前种植业产品很少施用农家肥,有机肥料比尿素等化肥价高,农药使用量较大,像烟叶从栽植到采收一般需打10次左右的农药,养殖家禽以商品饲料为主,农产品农药、化肥等有害物残留偏高。在家农户大都在60岁以上,缺乏技术,散种些粮油产品、散养生猪家禽、成本高,加上价格波动,生产经营利薄或亏损,在不算人工费的情况下,种粮油一亩一年纯收益只在500元左右,养猪每头纯利只在200元左右(像目前生猪收购价5元左右一斤绝对要亏),种海椒纯利达不到1000元,2017年较多烟农亏损。
(四)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
2017年,粮油及肉食品初加工企业7家,产值11.19亿元;粮油及肉食品深加工企业5家,产值7.95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产值只在1.6亿元,没有产值超5亿元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为0.37:1,远低于2016年全省(1.69:1)和全国(2.2:1)的水平。
(五)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缺乏
目前,在家务农的一般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50岁左右的人非常少,大多是小学文化,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弱。妇女与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低素质化现象突出。同时,农村生活环境、公共服务相对较差,农业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大,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造成了职业农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
三、产业兴旺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做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是前提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物种丰富,意味着绝大多数动植物均可种养,但一个县或一个市不可能人工种养太多的品种,这就需要根据区内各地气候、土壤、基础设施等具体生产条件选择发展优势种养业品种。除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和生猪、家禽等大宗粮油和畜禽产品外,其他种养业品种的发展就必须要认真分析产品市场需求和科学做好区域布局等具体规划。一是做好产业规划的前提和关键。首先要依据可种养品种生产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筛选出最适合本地发展的品种,象烤烟就不太适合在剑阁发展(根据检测烟叶品质较差);其次要对将种养的每个品种扎实做好生产条件、技术管理水平、品质效益和细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第三要做好规划前的系列课题研究,包括大宗粮油和畜禽产品品质提升,经济作物(含中药材)的发展方向(分绿色、有机和微量元素添加[像富硒产品]等产品层次)、发展路径(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市场拓展等)和发展模式选择,农产品科技攻关和品牌创建等方面。二是产业规划的原则。规划要有前瞻性和特色性,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根据农产品市场细化,寻找适合本地发展的新产品和最适合本地的大路产品,并在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上大做文章;要着眼规划发展高端农产品,像大鲵、乌龟、鳖和灵芝、羊肚菌、蚕茧等。三是规划布局的确定性和延续性。一方面是本着“一县一业、一乡(村)一品”原则,相对集中连片规划布局,以便于技术指导和规模经营管理;另一方面需发展的种养品种要因地制宜规划到相应乡村,并依法执行规划,确保已规划的多数品种长期持续发展。四是要切实做好本地产业规划与国家、省市相关规划的衔接,要吸收各方面专家认真做好规划的评审。
(二)切实加大乡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关键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一是利用职业院校、农广校、农业院校培育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剑阁有两所职业学校,剑阁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招收应届初中生的综合类职业学校,武连职校可办成专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或农业职业学校),农业院校要定向培养职业农民、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优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把一部分资金用于培养职业农民;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和良好服务回引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三是吸引城市管理技术人才到农村搞实业。一方面是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带技术(或项目、资金)到农村主要以技术入股方式开展农业科学研究和新技术运用;另一方面是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离退休人员回乡(以籍贯县为区域)办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发展农村产业,允许一部分尤其是有农业管理技术专长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在职人员停薪留职(“五险一金”和调资进级等按在职员工对待)回到籍贯所在县(市区)的乡村发展产业。四是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村组干部建设,特别是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培养和选拔;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乡村技术员等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建立长期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机制。加强乡镇主要负责人乡村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和农业技术培训。五是发挥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要调动农村经济能人、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农村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人,村民中的核心人物,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可设立“现代农业创业奖”,对“有农业创业基地、有先进农村实用技术、有明显创业成效、能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三有一能”现代农业创业者,给予物质精神双重奖励。六是强化县级干部队伍管理。乡村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科学布局和政策研判上,县级党政领导是关键。一方面要加强对县级领导干部农业经济与管理知识的培训,县级干部不仅要懂城市经济、更要学会如何抓好农村产业发展(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希望);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县级领导干部考核与管理,一定要克服盲目的政绩观,以避免造成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建立有效机制多方筹资加大投入是保障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是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建国以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十分明显,农业为工业的长期积累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而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了,这就迫使国家从发展战略高度出发,系统研究制定财政资金分配和社会资本流向政策与机制,确保财政资金更多的倾向落后地区、倾向农业和农村,引导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更多的流向落后地区、流向农业和农村。一是持续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配套;对带动效益好、管理规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协会、标准化种养殖基地、家庭农场等可给予奖补或贷款财政贴息,对农产品获得有机认证和地理标志的给予重奖。围绕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地方财政要切实加大土地出让金投入农业农村的比例。建立完善科学的财政资金投入产出绩效评估机制,哪里的产业发展好,就把产业发展项目和相应设施配套项目放在那里。二是优化金融服务机制。建立和完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贷款利率差别化制度,促进城市资本更多的流向落后地区和农业农村,担负起振兴乡村的重大历史使命,国有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和农业可实行低于基准利率的贷款利率,农商银行等所有金融机构可选择部分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放一定的无息贷款,由此造成贫困地区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盈利减弱等情况,由各金融机构的总行和省级分行统筹协调。三是引导和鼓励优势工商企业扶持农业发展。食品工业(包括中药材加工)企业可选择适宜地区建立绿色、有机原料基地,在生产设施、种子(种苗)和肥料等方面给予补贴,并确保收购价格稳定提高;大中型房地产等企业可投资发展设施农业,打造集亚热带特色农业、现代高效农业、生态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先行示范区,大中型文旅企业可投资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并在土地租金和务工费等方面给予农民优厚。四是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进一步优化农村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加快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创新,扶持农业信贷担保组织发展,扩大农村担保品范围。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扩大保险品种,尤其是风险较大的高端农产品,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推广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解决合作社成员产业发展资金不足问题。
(四)扎实推进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经营是出路
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更是农业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实现乡村振兴的迫切要求和根本出路。一是建立和完善土地租金价格市场评估机制,实现土地规模流转和集中经营。根据地块土质优劣、配套设施完善情况,参照本地农业生产水平(分散经营最好收益等),由农民、乡村干部、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评估确定土地租金基准价(比如条件较好的白龙镇,旱地400元/亩/年,水田600元/亩/年),引进或培育的新型经营主体方(企业、专合社、农场)可在基准价基础上上下浮动协商确定土地租金,优势企业可在租金上给予农民丰厚些,像农场在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薄弱,农民在租金上可优惠些、约定3-5年增长到合理的价位;或用土地入股分红。同时,要在宣传和政策两个方面让农民明确--所谓农民拥有“土地承包权”就是保证农民在土地上有稳定合理的收益、而不是占着土地满天要价。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多种模式的产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三是本着让利或有利农民获益的原则,建立完善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这里有几点可思考:土地租金和雇佣工人费用合理,对于龙头企业还可考虑支付合理租金基础上再将租金折算入股分红、财政奖补资金折算入股分红给农民;农民直接生产管理的情况下,龙头企业等产业链延续经营单位,要在种子(种苗)、肥料、生产设施等方面给以补贴,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保证收购价格稳定提高。四是明确农业发展方向,规划打造生态高效优势农业产业带。随着绵广高速复线和绵万高速的建成通车,剑阁交通网络完善、内外交通高效便捷。一方面可在剑南线和剑盐线规划布局特色优质农业产业示范带;另一方面是剑阁可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种养循环、减少或杜绝施用化肥农药)、都市农业(以种植果蔬食用菌、花卉园艺和养殖高端水产品、农事体验)、白色农业(微生物工业型农业—进行工厂化大规模生产)。五是积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努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体验、观光农业,使农业功能从单纯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多功能融合转变。六是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强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剑门土鸡” “白龙黑牛” “凉山牛肉” “剑门豆腐” “剑阁柴胡”等地方特色产品,努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有机农产品认证,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
(五)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和农业科技创新是动力
改革与创新,不应拘泥于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上级改革政策和科技创新成果的运用,各地在领会国家、省级层面改革政策和运用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基础上,要有新思维、新举措、新特色、新突破。
只有不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农村产业发展的内生活力。一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二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在运用市场机制评估土地租金基础上,建立政策引导土地流转机制(在保有地力补贴基础上、对于低保户、残疾户、重大疾病户等相对困难群体财政可给以适当的地租补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三是探索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本着优秀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原则,优先选派责任强、爱农村、懂农业的城市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赋予第一书记监督乡村干部的权限、接受上级部门和乡镇双重管理、原人事工资关系不变。乡镇党委书记和第一书记在征求大多数党员意见基础上明确村支部书记人选参加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村主任选举明确主要交给村民和村支委。推进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探索建立县级农业补贴评估机制;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探索村组干部(含第一书记、乡镇驻村干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鼓励村组干部领办集体经济,在建立健全合理利益分配机制、精细化管理等系列制度基础上,确保财政投入资金保值增利前提下,村组干部作为集体经济的管理者,应当在财政已发工资基础上取得一定的经营性收入。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一是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建立适应高效、生态、有机农业发展的国家和地方农业研发队伍或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实行农业科研资源的高度市场化配置,鼓励不同体制的科研机构竞标紧贴农业生产的科研课题,和企业联合开展重要农业科技攻关,并使农业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制定促进协同创新的人才流动政策,创建形成充满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完善各级政府农技部门专业人员考核机制,把职称评定聘用和工资奖励与所负责区域内农技推广绩效紧密联系起来。三是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科技化社会组织的作用。对于一般性科技推广工作和经营性服务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实行技术承包等多种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对于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四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鼓励地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五是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剑阁县农村固定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