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课题研究 >

阆中市当前乡村现状调查报告

信息来源: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 发布时间:2018-12-04 点击量: 打印

 

调查样本选择:朱镇乡封阳村代表中(浅)丘区、河楼乡安乐村代表深丘区、老观镇凤凰村代表低山区。

调研方向:当前农村究竟是啥样?我们现行的农村政策在农村受欢迎的程度?在当前农村现状面前我们能做些什么?

调研形式:农户典型调查、走访座谈。

 

一、农户调查

 

选择朱镇乡封阳村407户、河楼乡安乐村156户、老观镇凤凰村305户,共计868户进行了典型调查。

 

(一)整体情况

1.人口:公安年报人口为3159人,实际在家的1059人,一半在家一半在外的32人,长期在外的2068人。

2.在家人口年龄:60岁以上的552人,16—60岁的319人,16岁以下的238人。

3.在家人口文化:高中及以上35人,初中181人,小学481人,初识字或文盲362人。

4.劳动力:劳动力总数为2102个,其中常年在外1717个,兼业8个,务农377个。

5.耕地:总面积为2610.73亩,其中自种1133亩,委托1257.5亩,转包10.1亩,撂荒210.13亩。

6.2017年家庭现金收入构成占比:务工收入70.48%,种养收入7.47%,副业收入0.14%,转移收入21.69%,财产收入0.21%。

7.住房:拥有住房835套。其中空置345套,废弃45套。在本村以外拥有住房的有372户,其中场镇自建的25户、本镇购买的52户、本城购买的156户、外地购买的139户。

 

(二)地域差别

1.中丘区—朱镇乡封阳村:在家人口占总人口的30.1%。在家人口中,年龄在16—60岁的占27.7%,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占17.7%。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5.5%,撂荒耕地达9.6%,2017年家庭现金收入构成比(务工:产业:转移和财产,下同)为62.20:4.00:33.80,空置和废弃房占52.0%,有43.4%的农户在本村以外拥有住房。

2.深丘区—河楼乡安乐村:在家人口占总人口的41.1%。在家人口中,年龄在16—60岁的占32.5%,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占12.5%。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28.9%,撂荒耕地达6.9%,2017年家庭现金收入构成比为79.82:10.81:9.37,空置和废弃房占35.0%,有7%的农户在本村以外拥有住房。

3.低山区—老观镇凤凰村:在家人口占总人口的33.8%。在家人口中,年龄在16—60岁的占31.4%,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占21.4%。在家务农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4.6%,撂荒耕地达6.3%,2017年家庭现金收入构成比为80.78:12.54:6.68,空置和废弃房占45.9%,有60.3%的农户在本村以外拥有住房。

 

二、基本判断

 

(一)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在家人口老龄化、文化素质低,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不变趋势。

从农户典型调查可以看出,农村常年在家人口仅为总人口的33.52%,在家60岁以上人口占在家总人口的52.12%,在家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在家总人口的3.3%。农村在家人口减少、老龄化、文化素质低成为普遍现象。

在座谈现场,我们很难看到一位年轻人,大多为老太爷老太婆级别的人。年龄50岁左右、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现在

在农村的大多是村组干部或有各种理由(以本人有病或家人有病为多)走不出去的人。

座谈时,很多老农担心的讲,虽然我们没有什么文化,农业生产没有搞出个啥名堂,但还是把自家该种的地种上了。

年轻人出去了,就没有想再回来;回来的老人,没有体力再搞农业了。恐怕再过些年,再也没有人种地了。

 

(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农村劳动力匮乏,留守儿童逐渐减少,空巢老人、撂荒地、空置房、空壳村正在逐年增加。

劳力荒。从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102个劳动力中,常年在家的劳动力仅有377个,占17.93%。现在一到农忙季节,农村根本就请不到帮工;即或能够请到人,付出的工资实际比城里劳工高得多。

留守儿童。这里特指家庭人口年龄构成中只有60岁以上和16岁以下人口的家庭。调查统计这样的家庭仅有44户,占在家农户总数的8.97%。经济水平较好的老观镇凤凰村6.47%,次之朱镇乡封阳村为8.41%,最多的河楼乡安乐村14.15%。

空巢老人。指家庭人口全在家务农且全是60岁以上老人的,或者该户除打工外的人口全部为在家务农且全是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的868户中就有180户为空巢老人户,其中,朱镇乡封阳村空巢老人户占农户总数的19.65%、占在家农户总数的37.38%,河楼乡安乐村分别占17.94%和26.41%,老观镇凤凰村分别占23.6%和42.35%。

撂荒地。统计显示,调查户撂荒土地占承包耕地的8.04%,这个比例可能比实际撂荒小,大概是农民害怕报多了影响粮食直补政策的兑现。座谈了解到,河楼乡安乐村撂荒达15%,老观镇凤凰村常年撂荒10—20%。

空置房。调查资料表明,农村空置房和废弃房占46.7%,在本市城镇和外地购房的占调查总户数的42.85%。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趋稳,在本村以外购房的比例还将大幅上升。

空壳村。调查显示,户在人不在的达到378户,占调查总户数的43.54%。朱镇乡封阳村铧场山上有8户人家,现在常年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就1户人,进出户道路全部被杂草掩埋。老观镇凤凰村1组13户、48人,因解元水库淹没了道路,有的随孩子进了城,有的在场镇买了房,现已全部消失。

 

(三)边远山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存条件、农民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与集中项目资金成片推进的决策可能永远无法“谈到一块”。

边远山区的条件确实差。朱镇乡封阳村为一个合并村,需要建设村道10公里,目前集全村之力仅修通4公里,还有6公里是泥巴路,有3个村民小组没有与村委会连通;控灌500亩的铧家电灌站因失修于2007年停运,现在管道全部生锈,3000米渠道基本垮塌,一遇天旱,1、2、3、4、5、9组人畜饮水根本得不到保障,如维修投入使用需20万元以上的资金,村干部“把脚都跑大了”,结果没有项目支持。河楼乡安乐村有2个组没有与通村公路连接,4公里土路没有资金硬化;一座蓄水40—50万方的水库急需治漏清淤,因未升级为小(二)型水库而得不到维修的项目资金。

老观镇凤凰村海拔最高处860米,最远的9组与自然村落相距1公里以远,仅通过农网改造实现了通电。

政府对边远山区、交通不方便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项目资金投入越来越少,基层干部、农民朋友意见很大。给调研组带路的乡镇村干部边走边诉苦:一边是老百姓强烈改变现状的呼声,一边是政府集中项目资金干大事的决定,作为基层干部经常处在“两面都不是人”的尴尬境地。老百姓对国家支持的村社道路建设得不到政府项目支持经常埋怨和谩骂乡村干部。

朱镇乡封阳村“两委”急于改善老百姓的出行,于2013年初引进一业主建设2.3公里村道,合同载明“村上负责老百姓集资,承建方负责交通项目争取”,截至目前承建方就只是在原路基上铺了一层夹砂石。

 

(四)农村运行机制和经营体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将呈现出保守与变革的较量,新机制、新体制可能茁壮成长于新型职业农民时代。

跟乡村干部探讨农村经营机制创新,很多干部讲,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大片大片的土地租给外来业主,搞赢了继续租,搞输了走人,留下很多后遗症。跟笔者一道参与调研的乡农业中心赵主任讲,白虎村从2005年引进外来一业主将360亩已经成林的梨枣基地承包后,不仅没有投入资金对梨枣进行有效管理导致基地功能丧失,连老百姓租金也一分钱未付。朱镇乡封阳村有一大片河滩地,非常适合种植西瓜,可老百姓宁愿土地空着,也不租给出价450元/亩的业主。

就发展本地农户间的土地转包问题,老百姓很是“点赞”,认为大家土生土长在一块,相互之间彼此了解。即或转包期间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家在一起也容易沟通和化解。

 

三、现实矛盾

 

(一)政府部门下达涉及人头工作目标时都是100%,但是有谁考虑过农村人口的主力军正在城市里为城镇化做贡献?

在河楼乡安乐村座谈时,当地干部反映,目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阳光保险、小额人生意外伤害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保险项目太多太乱;农村医保涨幅太快,已经由最初的10元/人涨到现在的120元/人;政策性农业保险基层农保人员查勘、理赔工作不认真;小额人生意外伤害保险本是商业险,但强制推行,干部群众意见很大。

在老观镇凤凰村了解到,人生意外伤害保险、新农合医保等都要求参保率100%,收不起来的、收不到的钱全是村干部垫付,目前村上干部已经垫付1.6万元。他们反映,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阆中支公司农村小额人生意外伤害保险,要求100%承保,人平30元/年,由市金融办行文,目标督查办定期督查,把企业行为变成了典型的政府行为,乡村干部和在家农民均表示反感。

调查显示,常年在外的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65.46%,常年在外的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81.68%。部分村干部讲,不讲客观、不讲现实,什么工作都要求做到100%,这村干部没法继续当了。

 

(二)政府部门要求解决农村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可有谁在意在家农民文化水平很低、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的事实?

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1公里的问题,就是要把农业科技和农业信息直接传播到分散农户家里和田间地块。

政府的行为本意没有错,总是千方百计让农民掌握技术和信息,更好地把握增收主动权。可是,当前农村现状给解决农业科技、信息最后1公里问题增添了很大难度。一是在家人口年龄结构与现代农业“不相生”。调查农户中60岁以上老人占在家农民的52.12%,这一半多的人体力基本丧失,精力也已衰退,即使有心也无力顾及技术和信息了。二是在家人口文化结构与现代农业“不靠谱”。在家人口中高中占3.3%、初中占17.09%、小学占45.42%、初识字或文盲占34.18%,跟这样的文化结构群体谈科技、通信息,用老百姓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说的那些我不懂”;三是在家人口劳动目标与现代农业“不挨边”。 目前在家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为在外打拼的人看家护院,农业有没有收入、有多少收入并不重要,你讲的科技和信息,他们根本就不感兴趣。

 

(三)政府部门安排部署工作都是通过层层会议传达到村,可谁知道村级工作难以落实到户、在家农民难以支撑起农村这片天呢?

村作为国家最基层的治理机构,国家大政方针、政府工作都必须在这一层级得到落实。然我们在座谈中了解到,在家农民的大小事情都是由在外务工人员做主,这也包括政务、村务的落实。

历史债务导致现在任何涉及农民自筹资金的项目建设搁浅。朱镇乡封阳村历史债务80万元(其中三交农税民间借支30万元),现在一提修路等项目建设,都要遭自在外务工人员的坚决反对和抵制。老观镇凤凰村干部讲,每公里3.5米宽的村道建设实际需要50万元,国家只补助30万元,找农民集资困难重重,结果路修了,村债形成了。基层曾经对国家消赤减债抱有信心,结果是国家转移支付到省、省支付到县、县开始减少对乡镇支付、乡镇很少对村支付,村级债务越裹越大。

民生工程操作难。在河楼乡安乐村了解到,为群众办事难,办个低保干部要跑10多趟,很多老百姓并不领情,认为该你办;叫群众办事更难,修路等公益项目义务工投工投劳难上加难;为低保打破脑壳,困难户在闹,不困难的也在闹。

工作面宽量大。老观镇凤凰村也是一个合并村,3位村干部要负责15个组的工作,很多时候工作难以到组到户。

 

(四)政府部门在大声疾呼改革农村运行机制和经营体制,有谁在真正考虑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后顾之忧?

农民朋友普通关注的是他自己的那“一亩三分田”。跟农户座谈了解到,当前农村一方面是人均不足1亩的有限耕地现状,另一方面是严重的土地撂荒现实。他们认为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和土地经营比较效益低是客观事实,但最直接的原因是国家对土地承包者的各种补贴政策和“零税费”,形成宁愿撂荒也不转包、转租和退给集体经济组织的尴尬局面。特别是外出务工家庭对土地的三种心态导致土地撂荒。一是无所谓的心态,认为土地是集体无偿承包给我的,现在打工挣一年的钱可能比在土地上挣一辈子的钱还要多,撂荒就撂荒;二是畏惧心理,怕国家政策变、怕转包给别人以后收回时“扯筋”、怕自己的打工收入不稳定;三是归属感,打工到老还得叶落归根,打工发了财也得回到老家“光宗耀祖”。

“全脱产”干部现状与工资不匹配。老观镇凤凰村村干部讲,现在的村干部天天都在忙于村务,几乎成了全脱产人员,可政府给予的工资太低了,每月就1000元左右,干起来特别没劲;正常退休后的生活待遇也很低,仅为实缴农保金额/139个月+75元(75元为农村现行基础养老金领取额);落选后境况更糟,不仅取消了1年1个月的退职生活补助费,连农保原由政府认缴的一半也一并取消。河楼乡安乐村村干部讲,基本脱产给党干,老了没人管。村干部工资折算到每天就30元左右,与一个普通木工每天130—150元的工资相距甚远。

 

四、几点思考

 

(一)研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

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以牺牲农业、农村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农民朋友为了自身出路进城干起了劳务。90年代初出去的农民工到如今已经50岁左右,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在外已经站稳脚跟,可能在外置业和购房,或者返家创业,但是他们始终忘不了生他养他的地方,依然眷恋着家乡的房屋和土地,希望闲暇的时候“重回故里”;没有技术、没有挣到很多钱的高龄农民工,特别是近年房地产升温外出、以体力挣钱的高龄农民工,随着劳动能力的丧失必然返家。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是:

——土地将以委托耕种和农户间转包为主;

——农户收入增长将主要依靠务工的增收;

——居住将进入农村、城镇都有住房时代;

——空巢老人仍将是农村生产活动的主体;

——空壳村将随城镇化步伐加快更加明显。

在农村产权制度没有建立和完善之前,大部分农民是不会轻易丢弃土地承包权和房屋产权的。特别是承包土地,那是在家农民生存的保障和农民工外出打拼的底气。

研判这一常态,可以为“三农”工作开展提供更多的抉择思考。特别是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市级工作部门,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如何才能做到不把部门利益强加给农民、不将农民的意愿和诉求束之高阁、不超越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

 

(二)审慎把握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度”

农村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在家农民的根本利益,事关正在城镇化建设中默默奉献的农民工,更关乎党的农村基本政策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应根据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呼声,顺势而为地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坚决不能把农村这块地作为贪图政绩的试验场,坚决不能把农民作为好大喜功的对象。
那么,如何准确把握农村改革的“度”呢?答案就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农村、农业、农民的位置上,科学决策,给予“三农”最大的政策空间:

——给予农民承包土地的稳定;

——给予农村财产的保值增值

——给予平衡发展的政策空间;

——给予弱势群体的更多关注。

 

(三)各级各部门的工作开展要“接地气”

不干农民不上心的事情。在调查座谈中,乡村干部对很多农村工作部门工作开展不切实际意见很大。送到老观镇凤凰村2万多元的图书,放在村图书室灰都多厚了,农民朋友都不看;配置的投影仪、电脑、电视等远程教育设施,村干部都不会使用,全部闲置。

不干农民不喜欢的事情。比如不拿名目繁多的保险去压基层、搞强行,把农民朋友急需解决的问题放在当前,把农民朋友关心的事情放在心上。

不干农民很气愤的事情。调查中干部群众对市级有关部门在项目实施中的不规范操作非常愤慨。2008年在河楼乡安乐村实施的1500万元金土地项目,改土200亩,实改30—40亩;建池12口,现只有1口可蓄水;整治山坪塘9口,现全漏;建1500米1米宽、硬化便民路,现全烂;修4口拦河堰,现全部垮塌。2017年又搞150万元的金土地项目,修3.3公里水泥路,断板返砂极其严重;改土100亩,实改20亩。2017年实施60万元的精准扶贫项目,属于农民自建项目,项目主管部门内部人员要求承建未许,结果项目至今没有验收。普遍反映,项目还没有到村,包工头就跟项目主管部门的人跑到村里面去了,纯属是官商勾结,希望市上再对项目主管部门开展一次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四)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修复功能”

目前,农村虽然出现了土地撂荒、房屋空置等问题,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就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切不可采取“一刀切”。 目前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从农村生产力变革中找寻闪光点。

从调查中发现,村干部群众最喜欢的三种体制机制的变革:

——以农民为主体建立的农村经营机制更加合乎民意;

——以农民为主体调动全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性;

——以农民为主体构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双赢机制。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均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等属于农民自己经营方式的变革,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会出现更多由农民主体发挥形成的新机制和新体制。

 

(五)建立完善乡村治理“新机制”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一是建议合理设置村民小组长。按照一般村务由村民小组完成、重大村务由村民委员会完成的原则,合理设置村民小组长,取消村干部兼任村民小组长的制度安排。二是建议大学生村官真正到村开展工作。乡镇、市级机关不得使用大学生村官,让大学生村官在广大的农村锻炼成长;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村官任村支部书记和按程序任村主任、村副主任。三是加大村干部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力度。把村干部培训纳入党校培训工作重点,保证每年村干部平均接受培训的时间不低于30个学时,让村干部逐步掌握新知识、新经济和新技术。 

完善村干部保障制度。一是适当提高村组干部补助标准。鉴于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村干部全天候工作的实际和在职村干部一般都是当地文化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特点,以农村普通劳工水平为参照,给予适当提高工资性补助。二是建立和完善村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给予村组干部落选后必要的生活补助,让离职干部不丧心、在职村干部不恢心。河楼乡安乐村的干部对临近剑阁县的做法深表赞许。三是建立村干部正常离职制度。给予离职政策、待遇保障等的明确期许,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完善村级运行监督机制。在老观镇凤凰村座谈了解到,目前市财政给每个村安排了2万元办公费,但是各地普遍实行了村账乡管,乡财政所把钱转到村帐以后就算完成了全部工作,农业中心只管帐是否做平而不负责支出是否合规合法,他们认为这属于政府违法。建议一要保障村级运行,将村级运行费用纳入市、乡镇财政预算;二是要严防新增债务,坚持逐步化解历史债务、杜绝产生新增债务原则,量力而行、量入而出;三是要强化村务公开,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能够当家作主。如何建立起更加有效的运行监督机制,恐怕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阆中市农村固定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