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课题研究 >

稻城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调研报告

信息来源: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站 发布时间:2018-12-04 点击量: 打印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障村级组织有效运转、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支柱。为全面把握全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我办深入东义、贡岭片区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题调研,调研小组采取听、走、看、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我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组织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一、全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稻城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垂,总人口32450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60.13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43.4公顷,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开拓进取、砥砺奋进,实现了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同时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社会政治持续稳定,民生民享极大改善,开放形象逐步树立,农牧产业稳步发展。全县以旅游全域化为导向,投入3000余万元加快农牧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近20个,大力开展重楼、羊肚菌示范种植,建成青稞、蔬菜、油菜等农作物高产基地、小杂水果基地、林果产业基地。扶持农特产品加工企业4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扶持种养殖大户15户,推出菜籽油等特色农特产品10余种,登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获得地理标志商标2件。全面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兑现各类惠农资金近1.1亿元。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全县成立8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竞相发展的新局面。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呈现“百花齐放”现象。

全县14个乡(镇)结合乡情、村情以及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大力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81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些地方发展种植业,一些地方发展养殖业,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看似产业发展各具特色,具有市场潜力,但是从市场需求和竞争力的角度分析,当前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基础薄弱,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空壳”现象普遍存在。

贫困村和非贫困村按照县委要求,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其出发点很好,但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存在注重注册不注重管理和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没有成为助力老百姓脱贫奔康的有效载体,除拉木格村集体经济制度比较完善外,其他集体专合组织普遍存在集体经济分配不规范、财务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等情况。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私不分”现象依然存在。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村容整洁,保障管理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然而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将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专合组织混为一谈、一概而论,职责不明,任务、目标不明确,没有有效整合农户的产品资源,没有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除县政府投入的启动资金外,基本不具备投资能力,从而制约产业规模的发展。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信心不足。

村干部观念陈旧、带头致富表率作用不强,没有树立经营农村集体经济的理念,缺乏创新思维,不能因地制宜培育集体经济增长源,依赖上级有关政策性补助,这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有些村干部也想有所作为,发展集体经济,但局限于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经济管理水平,存在畏难情绪。还有的村干部是“种好自家的田,挣鼓腰包的钱,应付集体的事”,根本顾不上集体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三资”管理监督不力。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是群众监督乏力,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部分村民忙于生计,不热心集体事业,造成民主管理和监督流于形式;二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三是乡镇党委、政府对村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力度不够,基层财务人员业务能力难以提高。甚至村干部自己对财务法规和财务制度不熟悉,不按规章制度办事,不听财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而造成管理不规范。

 

三、几点建议意见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管好用好集体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集思广益,拓宽增收渠道,发展村级经济,才能增加集体收入。

 

(一)加强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

针对我县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存在“公私不分”现象,各乡(镇)一要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注册管理,对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注册工作进行排查,强化集体经济组织规范管理规章、分配管理制度;二要克服两种倾向,即畏难情绪和一蹴而就思想。乡、村两级干部要凝聚思想共识,攻坚克难,把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循序渐进,踏踏实实,持之以恒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三要抓住两个关键,即选好带头致富人和有奉献精神、有管理能力、有经营头脑的能人,利用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种养型”类型的项目。

 

(二)集中打造连片的特色产业。

我县地势差异导致垂直海拔差别大,要结合各片区气候条件,强化政府主导,一个片区集中大力发展一个特色产品,并且要围绕我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从根本上杜绝我县各乡各吹各号、各唱各调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领协调作用,建立涉农资金、项目整合统筹机制,加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使用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解决群众销售难问题。

 

(三)不遗余力地培养“带头致富人”。

稻城县在产业调整和发展集体经济中缺少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兢兢业业,身先士卒的领头人。因此在培养致富带头人方面,一要摒弃以往学院派教授的大理论培训,要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对农牧民起到实际的效果;二要注重到内地产业基地培训,延长培训周期3个月至半年,对致富带头人起到真正作用,回村后才能将自己学到的、看到的教给村民;三要在选派致富带头人上郑重其事、深思熟虑,建议选派具有高度责任感和较强创业能力,能适应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包括带头学用科技,示范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大力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的种养大户,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市场流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头人等。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优秀农村青年典型,激励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四要思想素质好,有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责任心,并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基础而且带动能力较强的带头人;五要有创业带富愿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包括村两委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大户以及有创业经历的人员。

 

(四)各村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公司。

稻城县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学习借鉴泸州市纳溪区发展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先进经验,成立了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原始资本以各村、组“三资”和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的资产为入股,对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经营管理、转包、发包,结合各村实际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开发、酒店、餐饮等,通过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不断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一是县政府允许村民委员会作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按照法定程序予以登记,并允许村委会以政府有关部门出具的村委会主体资格证明文件,作为主体资格证明。二是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上门到各个村开办的公司,健全内部组织机构,指导其在设立董事会、监事会时引入村民代表,村民代表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是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监事会允许挂“两个牌子、一套人马”组织机构,即村两委班子兼任各村的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班子。

 

(五)引进项目与招才引智同时发力。

稻城县不仅应当有一个“走出去”的决心,还应该树立一个“引进来”的意识。具体地说,就是需要一个片区培养一个既深刻了解市场,又具有规范操作实力的企业,有选择地引进内地成熟企业,让他们带动拓宽稻城县特色产业销路,在强力推进引进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农牧人才的引进步伐,围绕引进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等产业,制定实施种植业、养殖业、旅游发展计划,抓住机遇,主动融入,大力实施“人才兴县”战略,强化项目带动,突出产业特色,发挥潜在优势和后发优势,用足、用好、用活稻城县发展政策,实现稻城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六)长期培育稳妥推进。

产业发展、脱贫奔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深入持久、一以贯之地开展下去,形成长效机制。只有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转换发展动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推动全县经济转型发展,强化民主管理,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加大群众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监督,充分发挥村级党务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村级集体积累的使用范围和审批程序,规范村务公开,提升民主理财,在千方百计“做大蛋糕”的同时,既要保证公正合理“分好蛋糕”,更要做到严格规范“管好蛋糕”,实现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管理得严格、使用得合理、分配出激情。

 

(稻城县农村固定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