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联”试点破解小农户现代化难题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8-11-23    点击量:    打印

 

入联社员4393户,其中小农户入联3177户,占两镇农户总数72.3%,两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联;入社农户今年预计人均纯收入可达1.53万元,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600元……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试点改革专题研讨会上获悉,罗江为四川省唯一“农联”试点改革县,自去年9月起依托蟠龙镇、略坪镇开展封闭试点,一年来逐步探索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助力破解小农户组织化、小农户现代化、小农户市场化等三大难题,打通政府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农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农业标准化、组织化、专业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系统、持续地推动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共进,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同时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农联”试点改革由此应运而生。去年,经四川省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会议审议并批复,罗江成为首个试点区(县)。

“坚持党建为引领、农民为主体、产权为纽带、服务为根本,选择的两个试点镇分别为丘陵乡镇和平坝乡镇,各具代表性。”罗江区委书记曾长江说,“农联”将传统合作制的农民合作社和现代化管理的公司制企业结合起来,是一种股份合作制的新型经济组织,通过整合劳动、资本等各种要素,将突出解决怎么种地、小农户与大市场如何衔接、服务环节松散怎么办、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谁来管的问题。


 

记者获悉,乡镇范围内的农户家庭和新型经营主体是“农联”主要成员,由社员决定理事长、总经理以及职业经理人人选,社员既是独立的经营主体,又是“农联”的股东。社员以缴纳股本金作为入社前提,按500元/股标准至少认购一股社员股本,加入“农联”的社员围绕农资供给、技术提升、信贷供给、精深加工、品牌营销、连锁配送等服务于现代农业。

两镇“农联”试点改革启动以来,共筹集资金1500余万元,其中社员股金占近50%,小农社员比例高达70%以上。通过“农联”推动散种散销向订单农业转变,今年两镇共签订水稻、蔬菜、杂交制种、青花椒、珍稀菌等生产订单3万余亩,社员亩平收益提高了300-1200元,建成绿色食品基地8000亩,略坪镇入社水稻农户机械化率达到90%。“农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了3000亩绿色防控、1.2万亩农机化服务、农业保险等公益性事务,已成为上承政府下联农民的“桥梁”。

入联社员4393户,其中小农户入联3177户,占两镇农户总数72.3%,两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联;入社农户今年预计人均纯收入可达1.53万元,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600元……记者从近日召开的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新型农民合作联合社试点改革专题研讨会上获悉,罗江为四川省唯一“农联”试点改革县,自去年9月起依托蟠龙镇、略坪镇开展封闭试点,一年来逐步探索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体制机制,助力破解小农户组织化、小农户现代化、小农户市场化等三大难题,打通政府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农业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农业标准化、组织化、专业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系统、持续地推动服务体系与现代农业共进,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同时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农联”试点改革由此应运而生。去年,经四川省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会议审议并批复,罗江成为首个试点区(县)。

“坚持党建为引领、农民为主体、产权为纽带、服务为根本,选择的两个试点镇分别为丘陵乡镇和平坝乡镇,各具代表性。”罗江区委书记曾长江说,“农联”将传统合作制的农民合作社和现代化管理的公司制企业结合起来,是一种股份合作制的新型经济组织,通过整合劳动、资本等各种要素,将突出解决怎么种地、小农户与大市场如何衔接、服务环节松散怎么办、农业服务“最后一公里”谁来管的问题。


 

记者获悉,乡镇范围内的农户家庭和新型经营主体是“农联”主要成员,由社员决定理事长、总经理以及职业经理人人选,社员既是独立的经营主体,又是“农联”的股东。社员以缴纳股本金作为入社前提,按500元/股标准至少认购一股社员股本,加入“农联”的社员围绕农资供给、技术提升、信贷供给、精深加工、品牌营销、连锁配送等服务于现代农业。

两镇“农联”试点改革启动以来,共筹集资金1500余万元,其中社员股金占近50%,小农社员比例高达70%以上。通过“农联”推动散种散销向订单农业转变,今年两镇共签订水稻、蔬菜、杂交制种、青花椒、珍稀菌等生产订单3万余亩,社员亩平收益提高了300-1200元,建成绿色食品基地8000亩,略坪镇入社水稻农户机械化率达到90%。“农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了3000亩绿色防控、1.2万亩农机化服务、农业保险等公益性事务,已成为上承政府下联农民的“桥梁”。(文/阮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