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华蓥市天池镇:一个老工矿区的乡村振兴之路

信息来源: 四川农村日报    发布时间:2018-06-11    点击量:    打印

华蓥山区曾是部分“三线”企业所在地,随着国家政策调整,位于天池湖畔的华光厂等三线企业陆续外迁,几乎搬走了天池镇经济发展的“半壁河山”。但凭借境内丰富的煤炭、石灰石资源,天池镇逐渐成为华蓥乃至川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

近年来,天池镇积极响应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的要求,相继关停了境内9户煤矿和采石场,大力实施天池湖生态修复工程,决战决胜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在守护 “青山绿水”中收获“金山银山”的目标。

天池湖远眺

党建引领聚合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红色底色”

2017年,华蓥市在全省范围内顺利实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因特殊的地理地势条件,天池既是华蓥市脱贫攻坚主战场,又是生态保护建设的核心区,镇党委坚持把铸造一支堪当重任、群众认可的攻坚队作为精准扶贫的先行工程、基础工程,赢得了群众信赖,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务实才能创佳绩。面对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现实环境,镇党委鲜明 “讲政治、顾大局、勇担当、守纪律”的干部教育管理要求,党政班子成员喊响 “向我看齐,对我监督”,时时处处以身作则、攻坚破难靠前指挥,全镇机关干部个个主动作为,积极认领精准扶贫、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等攻坚任务,自觉包村联户,组建了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攻坚先行军、作战队。

同时,该镇着力发挥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村干部包片、组干部包村落、党员和代表包户结对帮扶机制,在到村到户政策、项目、资金落实上,充分吸纳各类群众代表参与,村民 “村上的事情自己办,脱贫是自己的事自己干”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强化。
该镇建立了党员联组包户帮扶贫困户长效机制,大力倡扬党员比奉献比作为的精气神,强化村组党员、村(居)组长对重点户、困难户的联系帮扶责任,最大限度地凝聚了脱贫攻坚正能量。镇党委副书记、原伍家坳村驻村第一书记唐光建,胆切除术后不足三天又投身火热的脱贫攻坚一线,被省委表彰为贫困村优秀第一书记。

该镇还建立了镇党员干部职工联村包村驻村工作机制,贫困村在驻村工作组的基础上,镇上再派驻1名党员干部协调服务,非贫困村落实2-3名镇干部,负责业务指导、项目推进等服务工作,每月到村办公不少于2天,每周收集汇总脱贫攻坚推进中的问题困难;村组干部对标责任书从严履职,村三职干部时常在微信、QQ工作群里展履职状态、晒工作成绩,全镇上下、支部与支部、村组与村组之间形成了一种不敢落后、不甘落后的干事氛围。

花海掩映的仁和村一角

天池湖生态修复夯实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

“‘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这句形容桂林山水的诗句现在用来形容天池湖也不为过了。”6月4日,天池镇党委书记王艺鸿站在天池湖畔查看天池湖环保执法工作时发出感叹,“这都是这几年我们推进天池湖生态修复的成果!算是我们为华蓥饮用天池湖水的近20万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作为川东地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湖泊,2012年7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天池湖成为华蓥城区及周边乡镇近20万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地。然而多年来,天池湖却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诸多污染问题。为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饮水安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天池镇在该市相关部门的配合下,重拳治理天池湖水污染,着力实现“让天池湖水更清、环境更美”的目标。

该镇通过实施禁养限养制度,确保天池湖周边无养殖行为,强化管控农药农肥污染,积极引导农户走生态农业道路。从2015年开始,该镇对辖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执法范围内的规模养殖户和天池湖一级陆域内的散养户圈舍进行了关停拆除,拆除养殖圈舍总面积达到了3万余平方米。

“长期以来,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天池湖是造成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唯有从源头加以整治,将场镇的生活污水接入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使水质得到持续改善。”王艺鸿介绍,“从环保部门的检测数据也可以看出,几年前天池湖水水质基本上是三类甚至四类,现在已经常年达到了二类水质,甚至还有多项指标达到了一类水质指标。”

近年来,该镇将生态天池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以截污治污为工作总基调,加快实施源头控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良性发展。

2015年,天池镇成功建成占地12亩的污水处理厂,该污水处理厂可实现污水生态处理、循环再利用,污水达到国家1级A标排放标准。该镇将场镇居民及企事业单位的排污口全部接入了污水管网;对暂时不能接入管网的排污口进行治理,落实临时措施,通过沉淀收集污水,再转运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截至目前,该污水处理厂能满足天池镇两万多居民生活污水处理需求,有效解决了居民生产生活污水对天池湖的污染问题。

“青山绿水、碧水蓝天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通过天池湖的生态修复,夯实了我们天池镇乡村振兴的生态‘底色’。”王艺鸿说。

仁和村村民在给李树疏果,确保翠李品质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底色”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因此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6月4日,天池镇政府镇长黄鹏飞说。

该镇以补齐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短板为重点,着力夯实“家底子”,努力实现生活美,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入手,有力促进了贫困村、贫困群众物质精神双脱贫。该镇积极对接采煤沉陷区、石漠化区、水库淹没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等政策项目,加快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均衡化,大力实施落后村组畅通便民工程、贫困群众生态安居工程、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工程,完成5个村、1个社区活动阵地标准化建设,通村组、入户入院路硬化达到了100%。

“今年的李子长势好得很哟!预计六月中下旬,我们的李子就可以上市了,按照去年的行情,估计可以卖个好价钱!”6月4日,正在地里给李子树施生态壮果肥的仁和村村民邓兴玖充满憧憬地对笔者说。

天池镇有种植李子树的传统,该镇党委政府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持续增收不返贫的长效支撑,立足独特地质环境,整合用好植树造林、石漠化治理等项目资金,连片发展5000余亩“青脆李”。

为增强产品的地域品牌价值,提升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让广大群众从产业发展中富起来,天池镇为广大李农注册了区域公用品牌——天池翠李。

“这个‘翠’字,是我们经过多方思考后定下来的,它包括青、绿、碧等含义,特别切合我们天池镇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来处理发展和生态的关系。”黄鹏飞介绍。

据悉,天池镇农户们种植的李子平均亩产在2000多斤左右,按照往年散卖的行情,平均亩收入可以达到10000多元。

“比如邓兴玖他们家种了七八亩李子,去年坐在家里就卖完了;除去各种成本,一年轻轻松松就可以赚得四五万块钱。”唐光建接过话茬说,“村里部分有经营头脑的农户走上精品李子之路,在互联网的销售平台上,卖到了一二十元一斤,那收入更就高了。”

为涵养天池湖的生态环境,天池镇还在湖岸广泛种植柳树、红枫等观赏树木,依托傍山靠水的地理优势,积极在天池湖保护区之外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该镇还成立了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政府投资入股、村组荒山折资入股、专合组织经营服务入股量化模式,按照一定比例收益分成,确保村集体、农户、专合组织三方稳定收益。

“我们天池镇从曾经的卖资源到现在转型为卖‘风景’,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底色’,也用实践证明了:在守护‘青山绿水’中也能收获‘金山银山’,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王艺鸿在谈到天池镇转型发展的经验时感叹。(邱海鹰 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