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以巴中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为例

信息来源:巴中日报    发布时间:2018-06-20    点击量:    打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农商行)该如何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和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巴中辖188个乡(镇)、2354个村,幅员1.23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336.5万人,占总人口的88.6%。

巴中农村信用社(农商行)现有在岗员工1636人,营业网点307个,建立村级综合金融服务站(点)1348个,发放银行卡402万张,安装自助银行等电子金融机具4600余台,金融服务覆盖全市100%建制乡镇和行政村,服务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农村信用社(农商行)要利用好在“三农”领域积淀的优势,发挥好金融对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产权改革、农业生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普惠金融、诚信体系建设等领域流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方发力。

激活农村产权资源,解决好“钱哪来”的问题

农村、农民最多的财产就是土地、宅基地、住房、山林等资源,但这些资源尚未真正“活”过来、“动”起来,农户难以抵押融资,陷入了“守着江湖没水喝、守着金山没饭吃”的窘境。我们不仅要在信贷资金的规模上体现作为,更要发挥好金融在引导、激活农村资产变资金方面的效能,为乡村振兴创造更多“真金白银”。一是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强与村两委沟通、合作,逐村掌握土地、林木、水利等集体资产、资源,建立完善“盘库”台账,掌握村级集体经济改革推进情况和发展模式,探索创新担保方式,创新信贷产品和授信模式,支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拓宽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支持乡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银行、担保、保险等合作机制,建立健全抵押物处置机制和应急措施,在扎实推进“两权”抵押试点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收益权、农房流转使用权等抵押担保方式,盘活乡村“沉睡资产”,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管理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金融+社会投资主体+农户”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入农村,比如,金融支持社会投资者,或支持农民通过众筹方式,对农村旧房、周边土地批量租赁,统一改建升级,完善配套建设,打造特色民宿,由投资者运营管理,农民可打工挣钱和用房屋入股,投资者按比例向农民分红或交租,既改善农村面貌,又解决农民“单打独斗”发展和房屋、土地闲置等问题。

发展绿色金融,协力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要建设一个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的秀美乡村。我国乡村幅员辽阔,建设生态乡村完全依靠财政转移支付不太现实,而以私有经济建设为主,辅以集体经济协同推进的模式较为理想。私有经济的逐利性决定了其选择发展方式的粗放性。这不仅需要政策配套和引导,还需要发挥金融对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我们要认真落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要求,把绿色导向贯穿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全过程。围绕农业向绿色化、低碳化转型发展的方向,丰富绿色信贷产品体系,积极推广绿色信贷业务,引导社会资源要素向乡村旅游、生态康养、循环农业技术、绿色种养殖业等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流动,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康养、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生产由单纯追求高产向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转变,改善农村生态,带动农村变美。

支持产村融合发展,助力产业兴旺、乡村富裕

支持乡村振兴,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不仅解决当务之急,更要立足长远,以提升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持续发展活力。一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乡村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对接力度,积极介入“四好农村路”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整治和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着力改善乡村、城镇基础环境和综合承载力,为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相互流动奠定基础。二是支持特色乡镇建设。围绕《四川省“十三五”特色小城镇发展规划》,按照特色工业、商贸物流、科技教育、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等特色小镇六大类型,结合巴山新居、土坯房改造整治等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力打造一批环境“青而绿”、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优”、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并因地制宜复制推广。三是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积极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和产业集群金融,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观光休闲农业、优质龙头企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上中下游企业、市场、消费者提供信息整合、资源配置、专业咨询、信贷融资等服务,全力支持种养加工、购销流通等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

践行普惠金融,让乡村享受优质金融服务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必须顺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重解决涉农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是深入推进“惠农兴村”工程。抓好银行卡营销推广、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点建设、农户评级授信、金融知识宣传等基础工作,形成村村有(网)点有机(具)有联络员、户户有档有卡有授信额的金融服务格局。充分发挥四川农信网络优势,加快复制推广“蜀信e·惠生活”农村电商平台,通过建立“营业网点+村级综合金融服务点+电商平台”三位一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网络,着力构建点、线、面全方位、多层次的便民金融服务体系,为乡村医疗、教育、养老、水、电、气、通讯等支付结算、代收代缴、金融消费等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二是扎实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充分依托贫困村(镇)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发挥农村信用社(农商行)行业优势,保持金融精准扶贫定力,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金融扶贫的效率和质量,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三是培育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围绕新时代“三农”工作新要求,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信铁军”,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人力保障。要通过“双基合作惠农”“金融夜校”等方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就业培训,培育一批乡村致富带头人、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等新型职业农民,支持返乡农民、大学生创业兴业。

加强诚信环境建设,助力打造文明和谐乡村

农村地区“农民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现象同时存在,其实是由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制约了金融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金融就是要发挥其经营信用的职能,通过信用环境再造,提升农民道德修养。一是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要协同政府、人行、银保监、法院、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大专项资金投入,联合支付宝、京东、腾讯等电商交易平台、农贸交易市场和第三方征信数据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进行征信数据采集试点,推动“三农”征信数据库建设,填补农村信用空白,奠定普惠金融服务基础。二是扎实开展评级授信。借助人行“两库两网一平台”,持续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评工作和新一轮农户评级授信工作,将评定结果与信贷政策联动,根据资信状况在贷款额度、利率定价等方面实行差异化配置,强化结果运用,正向激励重信守信。三是广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围绕“信用与乡村发展”“信用与乡村生活”等主题,扎实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金融夜校等金融普及活动,大力弘扬“富可贷穷可贷,不讲信用不可贷”的诚信文化,重塑信用环境,促进乡风文明。

(作者:四川省信用联社巴中办事处党委书记、巴中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杜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