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成都:深化土地综合整治 助推乡村振兴

信息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发布时间:2018-08-08    点击量:    打印

林下,幢幢别墅式农房整齐划一,屋前,涓涓白沫江水潺潺作声。在成都邛崃市夹关镇鱼坝村周河扁,矗立在山间河谷中的20多栋小洋楼,绘就出一幅青山环抱楼阁的“乡愁”画卷,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城市人前来观光旅游。

周河扁是“4·20”芦山地震“小组微生”安置点,它依托灾后重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载体,通过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易挂政策,有效筹集项目资金,推动灾后住房重建。同时,引进社会资金,成立了邛崃市沫江山居乡村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并成功探索出乡村酒店联盟模式,实现了参与农户“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业,增收致富。

周河扁,只是成都市数千个幸福美丽新村之一。近十几年来,成都市不断深化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探索出了“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风光和生态化建设”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模式。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夯实“三农”发展基础。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现代化水平,改善村落面貌和农民居住生活环境,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同质化。同时,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引导土地规模经营,促进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使农民生产方式得到了根本转变,农民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此外,成都市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融入土地综合整治中,充分保护梯田、沟渠、河流等生态资源,尊重地域特色和乡土人文,将川西林盘、田园风光留在房前屋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都市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

感知幸福美丽新村 农民生活大变样

一架大型客机掠过头顶,身处花海中的游客立马拿出手机,近距离拍摄这仿佛触手可及的飞机。几十秒钟后,飞机降落在不远处的跑道上,引得游客一阵欢呼。这里,就是被网友称作“网红打卡地”的空港花田。有游客告诉记者:“以前从未如此近距离观看飞机降落,特别是身处这成片的花田中。这种景色简直‘美翻了’!”

空港花田是以“秀山、理水、敞田、营林、锦路”为理念,按照农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与牧山麻羊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与解决机场噪声区群众居住环境相结合,展现特色农业风光的新村景点。

据介绍,空港花田涉及成都市双流区黄甲街道、胜利镇共6个建设用地整理项目,其中已实施待验收的3个农民集中建房整理项目可节余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约295亩;正在实施的2个农民集中建房整理项目可节余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约638亩;已立项待实施的1个增减挂钩试点项目,预计可节余增减挂钩指标518亩。

近年来,双流区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实施“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建设,通过统筹规划、产村相融、设施标配、市场运作、群众自主的模式,让幸福美丽新村既留住了乡愁,又富裕了乡亲。目前,该区已开展11个“小组微生”项目,总面积732.31亩,2693户、7628人搬进美丽新村。

“新村配套设施齐全,现在我们吃上自来水,用上天然气。”罗修远是黄甲街道八角水寨安置点的村民,他的新家就在空港花田旁边。虽然搬新家已有一年多时间,但谈到生活条件变化,罗修远仍旧激动不已。“以前我住的地方,大喊一声都没人答应。现在好了,村民都住在一起,热闹!”罗修远说,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家门口竟然成了景点,“听说游客多的时候,有村民卖矿泉水一天都挣了600元。”

五星村,位于成都崇州市现代农业功能区核心区,该村美丽新村建设,依托崇州市白头镇与白头镇五星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按照4A级旅游小村的设计要求,建设了3个区域(五星闲居、福居、逸居)、26个组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五星新村,入住农户765户2851人,集中居住度达到96%。先后荣获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四川省“水美新村”的称号。

新村安置区的建设,让村民周永成家的茅草屋变成了3层小洋楼。245平米的空间内,一家五口其乐融融。为方便村民,周永成在自家开起了小卖部,随着当地乡村旅游的日渐兴旺,如今仅靠小卖部的收益,便能补贴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开销。“加上子女在附近打工挣的钱,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好,感谢党的好政策!”周永成说。

新村建好了,旅游发展起来了,受益的不仅周永成一家。田园居家庭民宿创业者李凤,在2015年新村建好后,返乡创业,以“农民青年创客”的身份,开了一家小超市“五星青年创业超市”。2016年,随着五星新村旅游生态环境优势的越发突显,在政府的引导下,她打造了田园居家庭小院,为旅客提供餐饮住宿,如今年营业收入已达15万元左右。

通过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新业态、合作社、旅游业及教育培训产业,五星新村人均收入已从2015年17261元,增长到2017年18700余元;集体经济收入从2015年3万元,增长到2017年126万元。

“差穷苦”到“美富好” 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振兴

据了解,截至目前,成都市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累计实施完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852个,投资总额达449.33亿元。其中,完成农用地整理项目582个,新增耕地55.98万亩;完成建设用地整理项目291个,整理建设用地面积近15.31万亩。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979个,其中,“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200个,引导17.4万户、58.97万人集中居住,改善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路走来,成都市农村土地整治从单一追求占补平衡指标,逐步深化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提升。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极大改善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是建设繁荣新农村的良好平台。

在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尹宏看来,要实现农村从“差穷苦”到“美富好”的转变,必须做到资源优化配置,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往何处去、货往何处销”这三大问题,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记者了解到,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成都市在整合其他部门项目资金、发挥政府平台公司融资投入等模式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2011年,在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市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试点经国土资源部批准同意,全市可将验收合格的挂钩项目节余指标作为国有经营性建设用地首次出让“持证准用”条件,目前成都市建设用地指标交易价格为30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已成交建设用地指标交易1093宗,面积近6万亩,成交总金额179.97亿元。其中,登记为社会投资人建设用地指标2.18万亩,成交金额65.46亿元。这一方式的改革,不仅为社会资金参与成都市增减挂钩项目提供了有效的实现途径,而且进一步显化了农民土地资产的价值和权益,强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尹宏介绍说,为弥补增减挂钩指标不足以满足农民群众参与土地综合整治的需求,成都市探索实施“乡乡挂钩”项目,每年从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单列5%(不低于2600亩)用于审批“乡乡挂钩”项目,参照增减挂钩模式,通过对全市零星、分散、废弃和低效的农村建设用地实施整理复垦,节余建设用地指标依规划在项目所在乡镇流转使用,权属性质保留为集体,不实施征收,流转使用前由区(市)县按乡镇批次组件上报市政府审批土地占用。推进“小挂钩”项目是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用地布局、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有益尝试。截至目前,全市共批复农民集中建房整理项目250余个,规划整理面积5.7万余亩,已实施完成并验收项目100余个,复垦耕地面积1万余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0.72万亩。

“乡村振兴,重点不仅仅是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尹宏认为,助推乡村振兴更要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促进“旅游+农业”“文化+农业”“服务+农业”“互联网+农业”“双创+农业”“生态+农业”等6种典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节余指标,全市从一定程度上保障乡镇旅游、农业产业等用地需求,缓解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矛盾。目前,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服务+农业”、双流区黄龙溪镇“旅游+农业”、冉义镇“生态+农业”等模式,通过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开发,采取一三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发展城市近郊景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依规合法用地建设了一批休闲旅游、乡村酒店和农业总部等一三互动产业项目,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续造血能力”,促进农户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