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成都: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8-09-03    点击量:    打印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要求成都担当关键的“主干”责任,形成全省经济增长“发动机”和“稳定器”。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成都农业主动作为、加强协作,与各市州一道,共同开创全省区域协同、共同繁荣新局面。

成都,如何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走在前列”?怎样担当“主干”职责,擦亮四川农业的“金字招牌”?

面对这样两道时代课题,成都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力求交出一张优异答卷。

都江堰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粮油生产基地

纵横时空  成都的历史方位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1000多年前,诗仙李白写给成都的城市宣传语,至今仍是经典。然而,读诗的人,却站在了迥然不同的历史河流中。

二十一世纪的成都平原,2300年绵延不断的农耕文明,在工业化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是随岁月风烟消散于历史的大潮中,还是大步更新、迅速迭代,在新的资源格局中生成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而保有鲜活的生命力,产生更多未来的价值?

这是一个时代之问,也是一个瓶颈之问。管理人口过2000万的成都,已经被越来越多“大城市病”缠绕,能不能智慧解开,决策者要面对这道课题。

2017年11月13日,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专注于解答这道题。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历史时空中穿越,成都看到了一个隐伏而清晰的趋势之线——国内外城乡关系理论演进和发展实践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曾经在城乡统筹发展路上先行先试10余年的成都,结合自身心得,看到了这一趋势的时代之动——必将引发农村社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为重大变革找方位、画坐标,成都的方位和坐标在哪里?

纵横海内外,打开视野广角。以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为代表的田园城市理论、以美国建筑学家赖特为代表的广亩城市理论、以美国建筑学家沙里宁为代表的有机疏散理论、以美国城市规划学家芒福德为代表的区域城市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城乡关系进行观察、构建。英国推动“城乡规划立法”促进全域统筹型、美国推动“都市化村镇建设”促进城乡共生型、法国推动“农村改革”促进综合型、日本推动“造町运动”促进反哺型,以及国内的北京“工农协作”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杭州“中心镇引领”模式,都是在城乡发展模式上的积极探索。

成都的城乡发展实践表明,既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又要敞开心胸向一切先进的思想借智。

深入来时路,寻找精神养分。从都江堰无坝引水滋润成都2000余年,到改革开放40年历程,成都始终充满着兴农有术、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

1978年,原温江地区金鱼公社在全国率先“包产到组”;1983年,以“市带县”为标志,推动行政体制改革;2001年,以启动免征农业税试点为标志,推动分配制度改革;2003年,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标志,推动统筹城乡改革。如今,全国33项农村改革中,成都承担的有15项。

成都在农村农业的阶段性突破,为实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不错的起点。

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青杠树村

破除壁垒  搭建“桥”与“船”

8月23日,崇州市举行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颁证仪式,向道明镇龙黄村、白头镇五星村出租宅基地(房屋)的3户农户和承租宅基地(房屋)的2名业主,分别颁发了农村宅基地资格权证、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使用权证。据了解,此次颁证共涉及1612.37平方米宅基地、1340.56平方米房屋。这是崇州市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管)改革试点以来的又一破冰探索,也是四川省首本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产权证书颁发。

这不是一张简单的产权证,是一张增强屋主和租客双方“安全感”的凭证。对于屋主——道明镇龙黄村11组村民胥念勇而言,最担心合同签订租期完成后,他的宅基地不能收回来。租客也担心:“投入了那么多精力和资金,经营走上正轨了,突然农民不租给我了,咋办?”

这一天,胥念勇拿到了自己宅基地的“资格权”证书。同时,他将农房流转给了合作社,合作社也拿到了“使用权”证书,合作社与租客签订的协议也有了保障。崇州市出台了《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以及相关配套文件。成都一家IT公司技术下乡,开发出“电子鱼鳞图”,为每块土地都配一张“身份证”,为“三权分置”、农村闲置资产流动创造条件。

“三权分置”催生了“农业共营制”,为土地办证是又一次对农村资源“松绑”的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催生了“就地入市+乡村旅游”等新机制。在成都决策者看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桥”和“船”。

由此,成都提出了“十大重点工程”“五项重点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纲”。陆续出台“1+2+15”政策体系,完成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总体部署,以及15个行动计划,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框架,此为“目”。与乡村振兴相关的15个相关部门悉数纳入工作统筹之中。

“十大重点工程”分别为全域乡村规划提升、特色镇(街区)建设、修复川西林盘、大地景观再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品牌建设、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农民增收促进、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城乡社区发展治理。

“五项重点改革”分别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机制改革、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成都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重塑城乡经济地理,推进农业供给侧给构性改革,成都差异化发展“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区域农业,重点布局7800余平方公里的“西控”区域。本次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确定的7个参观点位,就是在“西控”的众多创新实践中精心挑选的,它们代表了成都在现代农业过程中涌现的各种探索,例如农业共营制、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等。

天人合一  川西风貌自然回归

“川西风貌在消失,自然肌理被分割”,这是一句成都市相关领导在讲话中的反省之语。

“天府之国,饥馑从人”,这是农耕文明对成都平原丰富物产的描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这是规划者对川西平原2000余年来的风貌把握。成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地理文化的基因所在。

2010年9月,成都在全国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今年已是公招第八批乡村规划师。

全域乡村规划,全域景观化,坚持“多规合一”是对长期以来规划编制重城市轻农村、城乡规划衔接不紧密的痼疾的破解。

半截土墙迎客入座,来去酒馆柴门半掩,三径书院竹浓影长……假如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引领了中国千年乡村生活方式和乡村美学,那么以乡村振兴理念打造的崇州市竹艺村,也许能体味到陶诗的悠远和情怀,更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成都对乡村振兴初始设想的落地。

严格说来,竹艺村不是一个行政意义上完整的村庄,而是道明镇龙黄村9、11、13组的一个因林盘形成的村落,共86户、295人。规划之初,先成立了一个“审美委员会”,由设计师、艺术家、新乡贤、投资业主、政府部门等构成,确立“蜀风雅韵、百村百态”“移步换景、看景辨村”的总体原则,具化为“十大系统”规划导则,探索“总规统揽、旅规统筹、旅委审查、旅标实施”的规划执行机制,努力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貌、原味的历史质感。如今,竹艺村已成为成都“国际范、天府味、竹编韵”新中式川西林盘的代表作之一。到2022年,成都将全面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整治任务,今年将实施300个林盘的保护修复,首批100个林盘修复已进入尾声。

在成都方案中,特色小镇是一个连接城市和乡村的载体,面积3—5平方公里,可以打破现有行政区划来建设。采取“特色镇(街区)+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街区)+林盘+景区”“特色镇(街区)+林盘+产业园”等模式,以“西控”区域为重点,建设100个特色小镇。

去年9月1日,成都对外发布“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的天府绿道建设计划,构建覆盖成都全域的区域、城区、社区三级绿道体系。全长1.69万公里,是世界最长的绿道之一,到2035年市域绿道体系全面成网。截至7月底,成都已建成天府绿道1585公里,其中区域级绿道276公里,建设了文化设施406个、体育设施826个、旅游设施375个、景观农业43处。

“产田相融、城田相融、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形态露出轮廓:“多个主体功能区+特色镇(街区)+新型社区(林盘聚落)”三级城镇体系,塑造历史文脉、经济流向、绿色廊道、产业分布交互融合的空间结构。

大邑县青霞镇粮油示范基地

都市农业  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绿水青山”蓝图徐成,“金山银山”如何成就?

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是成都农业的重中之重。

重大项目162个,总投资788.79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的项目7个。这个数据不是某个工业园区或是城市园区的报盘,而是崇州现代农业功能区的投资体量——规划面积269.8平方公里,覆盖11个乡镇、92个村(社区),是成都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今年,成都启动实施乡村振兴重大项目437个,总投资3200亿元。

成都实施“五个一百”工程,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即高标准农田、标准化农业基地、现代林产业示范基地、种养循环农业基地、高效节水灌溉基地等各100万亩建设项目。规划建设天府农业博览园、成都崇州优质粮油产业园、成都都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六大重点产业园,加快培育以天府源为代表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完善农业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优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现代农业生态链生态圈。

2017年,成都农业增加值519亿元,适度规模经营率60.8%,农产品加工产值1400亿元;乡村旅游总人数超过1亿人次,总收入达328亿元。

成都是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一三互动”、农旅结合已经发展非常成熟。在决策者看来,城乡新形态如一个新生的要素市场,土地、房屋、人力、资源等都重新组合,催生新的产业空间,也必将带来全新业态和农商文旅融合发展。

端午小长假,成都共接待游客946.5万人次,绿道、林盘吸引了约42%游客,乡村游蔚然成势。最新出炉的2018四川特色村名单中,成都市有5个村入选,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高票当选四川十佳生活富裕村,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名列四川十佳治理有效村榜首,青白江区城厢镇十八湾村、温江区寿安镇天星村获评四川十佳产业兴旺村。

“裂变—跨界—融合”,破网络百万点击量的新都区天府沸腾小镇正在这条路上行进。

去年11月,天府沸腾小镇作为一个创意,在新都区三河街道龙伏社区诞生。这里,依托锦城绿道建设,把一个废弃的工程水塘和周边区域打造成“火锅音乐文化村”,每天有2000位食客在树上、在水里吃火锅,结合音乐表演和免费采摘体验,利用朋友圈形成营销攻势。

  这个项目的红火,迅速带动了周边6个大项目、25个子项目进入,形成总面积6000亩、总投资20亿元的天府沸腾小镇,其中各类火锅项目就有8个。这里将成为成都大熊猫基地旁、全省最大的火锅餐饮集中区,“火锅+熊猫”成为世界级的IP组合。以天府沸腾小镇为支点,串联沿线1680亩香城湿地公园、300亩保利198音乐文化主题公园、3287亩泥巴沱森林公园等生态项目,布局新经济、打造新场景,形成农商文旅融合、集中连片发展态势。

担当“主干”  服务全省乡村振兴

成都农业如何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积极担当“主干”责任?成都的回答是四个字:责无旁贷!

如何破题?怎样作为?成都依托首位城市人才、资金、科技、信息等要素集聚优势,聚焦土地、金融、技术、市场、信息等乡村振兴核心要素,搭建七大共享服务平台,与兄弟市州共建共兴共享,携手推动乡村振兴。

农村土地交易服务平台。近日,天府新区正兴街道一宗10.48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经过215轮竞价,在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土地交易平台挂牌流转。广元市剑阁县公店乡一宗750.6亩集体林地使用权依托土地交易平台以电子竞价方式成功流转。目前,农村产权交易所土地交易平台与省内16个市(州)、120个县(市、区)实现联网运行,兄弟市州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使用权等累计成交779宗、金额22亿元,形成了全省统一的农村土地交易平台。

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17年8月,成都市政府与中国农科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创新核心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现代农业人才培育基地,建设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与市州共建基地264个,推广新品种355个、新技术190项,带动种植面积2100万亩,助农增收660亿元,已形成38个国家级研发创新中心和52个国家级创新研究团队,服务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农村金融保险服务平台。“农贷通”目前已接入253家金融保险机构,累计受理涉农贷款48.7亿元,成功放款5383笔、39.6亿元。形成了“线上线下结合、一个平台、三级管理、市县互动”格局。入驻“农贷通”平台的成都银行、锦泰保险等本土金融保险机构在市州开办46家分支机构,为全省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险服务支撑。

农产品品牌孵化服务平台。大邑县幸福公社积极探索“农业+设计”新模式,引进培育孵化载体100家,培育农创客达到7720名,孵化双创主体达1065家,累计为省内外设计推出农产品品牌100多个,辐射带动省内外12个基地面积30余万亩,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品牌价值,擦亮四川农业“金字招牌”。

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引进培育京东云创、川味中国、源本生鲜等一批新型电商企业,聚集一批电商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打造服务全川的农产品交易平台,推动“川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迈向全球。

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服务平台。组建四川村镇学院、川西林盘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培训研究机构,面向省内外培养乡村规划、文创、旅游、营销、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5.1万人,与省内市州联动开发精品旅游线路30余条。崇州市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依托三个实体运营、四个联盟支撑,实现横向的产业融合与纵向的服务能力融合,形成矩阵式融合发展体系。

农业博览服务平台。依托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带动全川现代农业成果展示、品牌营销、产品贸易、技术转化、投资促进。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和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累计购销金额97亿元,促进市州签约项目800多个、近1700亿元。

有人说,从家庭农业到规模农业,从“一三互动”到农商文旅融合,成都的乡村发展现在进入了3.0版;对于成都农业人来说,成都还肩负着服务全川的使命,那是一个4.0版的区域共同体。(文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