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四好”幸福美丽新村

——什邡市马祖镇创新探索乡村振兴“马祖模式”

信息来源:什邡市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8-10-10    点击量:    打印

有着13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唐代佛教禅宗第八代祖师马道一的出生地——什邡市马祖镇,拥有“五线交汇、毗邻两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尤如一颗镶嵌在什邡城区和四川什邡省级经济开发区之间的璀璨明珠,距成都仅60公里、什邡中心城区6公里。境内有邓通桥文化遗址(三星堆三期、四期文化)、东岳庙、马高桥、白沙泉和著名的马祖故里。马祖镇是成德绵经济圈重要结点集镇。近年来,在什邡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马祖镇党委政府按照“三个马祖”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这片充满蓬勃发展生机、旺盛发展活力的土地正呈现出日新月异、令人惊叹的巨大变化。

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年来,马祖镇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四好村”建设为引领,创新科学发展新路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骨干引领作用,创新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战略“马祖模式”。

一、打开产业兴旺之门,打造群众脱贫之路

(一)建设车前子、禅菊农禅特色田园综合体

巧借马祖历史文化品牌,以农禅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发展禅菊、车前子种植,建成田园体验+民俗活动+心灵之旅的特色景区,形成农业+文旅+田园社区的有机闭环,将马祖村建设成为融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田园综合体,并辐射带动周边东岳村、马高桥村、复兴村连片发展。

(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围绕“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明确了特色产业为引领,确定了以养生产业为方向、建设了以禅皇菊为主打的养生花草茶的生产、加工基地,把基地建设与马祖农禅文化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了产品销售平台,推动产业发展,依托六合家园专业合作社等社会组织,打造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抓住什邡市进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有利机遇,成立了什邡市首家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合作社,已流转200亩土地规模种植皇菊,并与全村贫困户探索建立“脱贫解困保障机制和利益分成长效机制”。依托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开展“双基共建”活动,马祖镇获得综合授信6000万元,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农民参与农村共同富裕、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新路子。

二、打造生态宜居新村,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全力打造“四好”(康养)新村

按照“四好”新村的总体要求,打造“宜居宜业”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各美齐美的乡村。

(二)创建“AAAA”景区

马祖镇依托自身优势,按照产村相融、农旅结合,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为乡村旅游景区,把新村建设打造为乡村旅游景点,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把农民培养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全力打造全省农旅结合示范点。以“康养休闲”为主题,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兴办各种节会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特别是连续举办五届的“吉祥格桑花•马祖祈福游”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塑造乡村美丽心灵

以时代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细节入手,从规范抓起,深入实施“六个好”。

四、探索治理有效路径,凝聚乡村建设活力

一是建立了经济版村规民约。经济版的村规民约为各村道德基本准则,并作为专合作吸纳社员的基本要求。二是成立了六员工作队。政策宣讲员、文体宣传员、治安巡逻员、邻里纠纷调解员、公共事务监督员、党员干部作风暗访员。三是开展了9项评比。洁美家庭、诚信经营示范店、好儿媳、好女婿、致富能手、最美热心公益人、遵纪守法、邻里互助标兵、好母亲、好父亲。

五、奏响生活富裕乐章,共筑脱贫奔康梦

打造脱贫攻坚“心连心、利连利”什邡模式。积极实施“带田入股、持股务工、股份分红”的长效脱贫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租赁收入+股权收入+劳务收入”。首先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资产性收入,其次按照流转土地的面积持有相应的股份,年底持股分红增加收入,最后通过在合作社务工实现本地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相关意见建议:

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鼓励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和家庭牧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引进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加大产业化基地建设力度,努力优化农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配套建设。加快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普及农牧业知识,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交易,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二、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农业实施一体化管理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土地三权分离和集体资产权能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制度创新,提高村镇银行的覆盖面,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健康发展。

三、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工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知名品牌。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品牌认证、融资租赁、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四、大力支持发展多种类型的产业新业态。

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业态形式,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引入历史、文化、民族以及现代元素,对传统农业种养殖方式、村庄生活设施面貌等进行特色化的改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农业文化主体公园、农家乐、特色旅游村镇;利用生物技术、农业设施装备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特点,发展现代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以及工业品下乡等产购销活动中,开展O2O、APP等。

五、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框架,围绕全产业链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

同时制定产业融合的标准化建设体系,开展对涉农企业家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产业融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