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发言材料

信息来源:省委农工委    发布时间:2018-10-29    点击量:    打印

牢记嘱托  不负使命

努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成都要把乡村振兴这件事做好,继续走在前列、起示范作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擦亮。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省委部署要求,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系统落实,全面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一、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我们聚焦农业农村发展突出矛盾、体制机制顽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扩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专业化分工和公司化运营的服务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抓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建设“农贷通”平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深化公共产品服务生产供给机制改革,以股份、基金、购买服务、担保、贴息等方式植入农业农村发展重点领域,推动财政投入方式改革,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有序参与乡村振兴。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经济规律,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构建以现代农业功能区为基本单元的管理新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实施“十大重点工程”,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总体谋划、全面推进基础上,抓好一些重点工程,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我们以“十大重点工程”为载体,尽快把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化为物化投资、形象进度,让人民群众看得到乡村的变化。实施全域乡村规划提升工程,坚持全域统筹、统一规划,建立健全“多规合一”、有机衔接的城乡规划体系,以精准规划引领城乡融合发展。实施特色镇(街区)建设工程,采取“特色镇(街区)+林盘+农业园区(景区、产业园)”等模式,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复合、形态独特、连城带村的特色镇(街区)。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开展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等为重点的川西林盘整理、保护和修复,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盘聚落体系。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以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为抓手,重塑大地景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开展“百镇千村”景观化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天府绿道体系。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加强对农产品标识、产地、质量、包装、品牌的创意设计,推进品牌创造、品牌输出和品牌营销,建设农业品牌设计之都。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引进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规划、文创、设计、金融、旅游、策划、营销品牌等农村急需高端人才。实施农民增收促进工程,探索新模式新机制、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全面落实惠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施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工程,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天府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建设和居民生活,推进乡村文明创建,扩大公共文化有效供给,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实施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程,率先在全国成立市县两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专项资金供给标准体系,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提升社区治理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

三、构建七大共享平台,主动服务全省乡村振兴。

主动服务全省乡村振兴,既是落实省委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难得的发展机遇。成都充分发挥各类要素集聚优势,构建七大共享服务平台,与兄弟市州共建共享。依托农交所,按照“线上统一、线下联合”的思路,探索“合资共建”“独资建设”和“业务指导”等模式,构建全省联网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整合在蓉农业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科技资源,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全省转化利用。推进“农贷通”建设,支持本地金融保险机构在市州开办分支机构,构建农村金融保险平台,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推动农业创客中心、双创基地建设,培育创意人才、创新团队,联动市州开展品牌创意设计,构建农产品品牌孵化平台,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引进京东云创、川味中国、源本生鲜等新型电商企业,构建农产品交易平台,推动买全川卖全球。依托村镇学院、川西林盘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等机构,面向全省培养乡村规划、文创、旅游、营销、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提供规划设计和技术支持,构建农商文旅体融合平台,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依托天府农博园、成都农博会、彭州菜博会,开展商贸对接、展览展示、论坛活动、宣传推广,构建农业博览平台,促进全省农业开放合作。

四、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障。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四个优先”的要求,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乡村振兴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围绕转理念、提能力、改方式,练好各级干部领导“三农”工作的过硬本领。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快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和专业化建设,打造有创造力的农村干部人才队伍。以美好愿景感召群众、以共建共享发动群众、以为民服务凝聚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充分激发乡村振兴动力

中共内江市委  内江市人民政府

内江市结合丘陵地区实际,扎实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近年先后承担13项国家、省上部署的农业农村改革试点,农村产权确权登记提前一年完成,“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集中使用、贫困户集中收益,产权集体化、资本化,经营权专业化、阶段化,收益权股份化、动态化”的“两集中、三权六化”投资收益扶贫方式得到国务院扶贫办肯定,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试验成果得到推广。改革释放红利,“甜城味·大千故里优质农产品”市域公用品牌入选四川省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成全国最大无花果全产业链基地、全国最大血橙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稻渔连片综合产业带,100万头“内江黑猪”产业化项目加快实施。今年上半年实现农业增加值79.81亿元、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8元、增长9.2%。

内江将全面贯彻落实这次大会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把农业农村改革作为重要法宝,抓紧抓实党建引领、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家庭建设、人才建设、农村改革、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生态环保、脱贫攻坚、乡村治理“十二件事”,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推动具有内江特点的乡村振兴发展。

一、盘活农业农村资产资源,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深化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等试点,推进农村资产资源“三权”分置,开发农村发展潜力。盘活农村承包地经营权,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形式,连片建设、集中整治,建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做强“内江黑猪”“威远无花果”“资中血橙”“特种水产”等特色产业。盘活农村建设用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联营(入股)等试点,激活闲置农房和集体建设用地,推动建设30个“甜城小镇”、515个“甜城新村”,到2020年80%的村建成“美丽内江·宜居乡村”。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开发山水林路等资源,推进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打造黄鹤湖旅游景区等7个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行统一标准、品种、技术、品牌、销售,分单元、分户、分品种经营的“五统三分”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创新,通过利益兜底、股份分红等做法,让小农户分享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实现长久持续增收,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以上。

二、畅通城乡融合发展通道,注入乡村振兴新要素。

引导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要素双向合理流动新格局。推进人才下乡,开展“3000名干部到农村”帮扶行动,实施返乡创业“回家工程”、“大学生进农村”计划、“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和农村职业农民培育计划,5年内引导10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干事创业,到今年底培养农村家庭能人57万人。巩固拓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继续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兼职兼薪到农村领办创办企业。推进资本下乡,深化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确保全市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增速。用好2.6亿元内江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基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推进公共资源下乡,扎实开展沱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级试点,巩固网络交易额居全省前列、“村村通”水泥路(油路)等成果,加快建设“四好农村路”,完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所有行政村垃圾处理率100%。深化“践行十爱·德耀甜城”主题活动,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强化党建引领推进机制,筑牢乡村振兴新保障。

落实《关于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21条措施。完善领导工作机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 “双组长”制,严格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科学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抓实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和年度责任分工方案。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市级财政支农投入每年增长25%以上。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内江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乡村创建激励办法》,每年奖励乡村振兴先进县、乡镇、村,凝聚工作合力,为四川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贡献内江力量。

 

全域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全面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中共广安市委  广安市人民政府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安市全面落实中央、省委有关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统领,扎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率超过90%,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82.2%,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超过90%,森林覆盖率达到39%。农村生态环境提升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210万亩,白坪—飞龙等乡村旅游示范区成为远近闻名的景区,今年上半年农民增收9.3%,全市“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大会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严格落实一把手主体责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科学编制乡村振兴项目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大资金投入,每年投入乡村振兴资金不少于100亿元;选优配强“三农”工作队伍,将“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充实到乡村振兴工作岗位;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逗硬兑现奖惩,努力建设“农业精”“农民富”“农村美”的幸福美丽生态宜居乡村,确保2018年全域脱贫摘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贡献力量。围绕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聚焦“五网建设”,着力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建好路网,实施万里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开展村道联网、窄路加宽和乡镇综合运输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到2022年,所有行政村建成联网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建好水网,实施万亩美丽田园工程,高标准打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进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建好电网,全面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项目,力争到2022年,农村电压达标率达到99.5%以上。建好气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能源行动,推广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未来五年,农村清洁能源使用率逐步达到70%以上。建好通信网,加快推进“光网广安”“无线广安”等建设,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到2020年实现光纤宽带、4G网络全覆盖。

二、开展“三大革命”,着力打造干净舒适优美村庄。

开展垃圾革命,全面推广“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探索建立村组专业化环卫队伍,构建常态化保洁机制,确保到2020年所有行政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开展污水革命,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确保全面正常运行,实现全市80%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排放全达标。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开展用双脚丈量每一条河行动,建立健全“一河一图、一河一策、一河一档、四张清单”措施,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纪律抓好污染问题整改,确保农村饮用水全面达标。开展厕所革命,扎实开展农村户用厕所建设和改造,实施万个村庄厕所革命工程,稳步推进“五改三建”,确保到2020年,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每个行政村至少修建一处公共厕所。

三、实施“三大工程”,着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实施绿化广安工程,扎实开展大规模绿化广安行动,着力打造嘉陵江、渠江等沿江生态廊道,严禁在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布局化工园区、重化工项目;深入推进华蓥山“三年会战·漫山红遍”行动计划,到2022年,新造林15万亩以上、植树1200万株以上,在公路沿线成片栽种紫薇、三角梅等,让农村“常年观绿、四季赏花”。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扎实开展华蓥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大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和耕地保护红线。实施美化乡村工程,开展千个绿色美丽旅游乡村景点创建活动,高质量高标准建成一批农业主题公园、田园景区、产村融合示范片,大力保护古街、古村和名木古树,推动自然景观与村落建设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努力把农村建设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发展农业园区  建设农业强市

全面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中共眉山市委  眉山市人民政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是首要任务,农业园区是重要抓手。党的十九大以来,眉山市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五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坚持“全域规划、全业融合、全链提升、全民共享”,初步构建起 “三园区五基地” 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创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3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9个,东坡现代农业园区跻身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青神竹编产业园入选“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岷江现代农业园区获评“中国农业公园”。2017年,全市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比达60%,“味在眉山”销售收入达751.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203元,位居全省前列。

下一步,眉山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在加强党的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创新工作机制、突出农民主体等方面聚力聚焦、攻坚突破,市级财政对乡村振兴投入每年增长25%以上,以“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都市绿色农业强市”为抓手,通过规划先行、项目实施、考核激励,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力争2022年,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2个以上、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50个以上;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比75%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达95%以上,全面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一、以规划为引领,全面推进“园区+”

一是“园区+城市”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区域,顺应城市发展规划,彰显城市建设特点,重点打造中国泡菜城示范园、国际竹艺城示范园、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配套建设涉农技术研究院、检测中心、博物馆等设施,推动农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二是“园区+新村”协同发展。着力打造“有产业的新村”,推动农业园区建设与美丽乡村统筹规划、多规合一,连片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力争2022年建成农业产业基地1000个以上,培育一大批园区“活细胞”。三是“园区+基地”统筹发展。打破区域边界,对现有同类型产业基地进行科学整合提升,连点成线,扩片成面,推动形成“2111”示范园区大格局,即20个万亩晚熟柑橘示范园、10个万亩果茶绿色发展示范园、10个万亩粮油绿色发展示范园、10个中国西部淡水鱼苗示范园。

二、以产品为根本,全面推进“农业+”。

一是推进农业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抓好园区土壤、水、空气三大污染治理,建立绿色、生态、低碳、循环发展长效机制,通过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综合利用,生产具备欧美有机农产品、有机食品标准的绿色产品。二是推进农业与现代加工相结合。瞄准全球农业先进国家和地区,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深化与世界竹藤组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战略合作,建设中法农业科技园、中国泡菜城、青神竹编产业园、岷江现代农业园等一批高标准加工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高附加值的加工产品。三是推进农业与新兴产业相结合。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生产基地、科技加工、农旅融合、休闲康养等互为犄角、相互支撑的闭合型产业链条,重点发展洪雅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丹棱国家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智慧农业园”、都市渔业、花卉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生产更多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兴产品。

三、以农民为主体,全面推进“农户+”。

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普遍性、全面性建立“入股分红+保底分红+利润分红”分配制度,改变以往简单的租赁关系,让农民长期稳定合理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二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优化物资供应、生产服务、技术服务、农工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着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社会化服务将小农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三是创新产业组织方式,积极推行“农户+”模式。突出农户家庭经营基础地位、主体地位,在完善“公司+农户”模式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户+园区”“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在技术、资本、产品、市场等方面扶持小农户发展壮大,推动种养业向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全面拓展,让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坚决防止“富了老板、丢了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