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平昌县:持续发力 激发丘陵地区发展活力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8-12-06    点击量:    打印

冬日的清晨,米仓山南麓的平昌县板庙镇大石村薄雾弥漫。27岁的张娇早早打开了商店大门,货架上的食品饮料、日用品满满当当。

自今年4月21日大石童话小镇开园以来,大石村人气爆棚,每周末上千人次的游客接踵而至。张娇的店位于景区入口,每周末小超市盈利3000元以上。

从前,大石是一个边远村,道路不通,走到镇上都要花费1小时时间。如今,二级沥青路通到了大石,游客纷至沓来,大石村民的涉旅生意红红火火。

大石村的变化,是40年来平昌发展的缩影。平昌,古称平州,置县距今已有1700多年。近年来,平昌县在改革发展中始终将增强群众获得感摆在首位,类似大石村的故事在平昌大地处处上演。

板庙镇大石村童话小镇(何泰山 摄)

修路 所以便民

山高地险,沟壑纵横,地处重丘区的平昌县景致独特,但大山也困住了山里人,“行路难”是脱贫奔康的瓶颈。

大石村56岁的任星林深有体会,村里到县城不过十几公里路,深一脚浅一脚,要走两三个小时;甚至去趟板庙镇,也要走上1小时;种养的东西销售难。

没有“出村路”,就没有老百姓的脱贫奔康,“交通先行战略”由此确定。近年来,平昌县集聚要素资源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构建“建、管、养、运”一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努力探索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路发展“新路”。

平昌县山高地险,连片贫困突出,一张路网是该县脱贫奔康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平昌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坚持前瞻规划,叠加农村公路建设与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全域旅游“三张蓝图”,最终形成“五纵五横六环”县域路网体系。

三条原则得以确定——坚持把道路交通建设作为脱贫奔康的“先手棋”,坚持“一条农村公路就是一条产业发展集聚的示范带”,坚持“一条农村公路就是一条乡村旅游精品走廊”。

有了规划,投入是关键。平昌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财力不足,是贫困山区交通发展最大的瓶颈。平昌县坚持力量向交通聚结、资源向交通聚合、要素向交通聚集,激发“三方活力”,全民参与破解农村公路投入瓶颈。

对上,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十二五”以来,平昌将每年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0%的资金用于交通建设,同时累计争取到位交通建设专项资金30亿元,去年整合资金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达5亿元。同时,强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吸纳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先后包装实施17个PPP交通项目,投入总额超过63.8亿元。对内,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投工投劳,充分发动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致富能人捐资修路,2010年以来,全县农村公路建设接受社会筹资捐助超过26亿元。

“十二五”至今,全县累计完成交通投资173亿元,新建和改建国省干道及农村公路4600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100%,基本形成了国省干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支撑,村社道路为网络,互联互通内畅外达的路网体系。2017年平昌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贫困村道路硬化覆盖到社,这样的交通路网新格局,带动了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建和改造的农村公路全域覆盖43个乡镇550个村(居),沿线带动发展茶叶、花椒、核桃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60万亩,建成1000亩以上的特色产业园区150余个,真正做到道路延伸到哪里、产业就聚集到哪里、群众增收致富就到哪里。

乡村旅游通道方面,建成公路“森林走廊”4900公里,高品位打造乡村旅游公路350公里,带动创建7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真正做到道路延伸到哪里、景观大道就靓丽到哪里、乡村旅游就繁荣到哪里。

2016年,大石村通往县城的路通了,大石村联入旅游环线,公共客车也通了。该村村民任星林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每天接送在镇上学校上学的孙子,空闲时还能到城里帮自家超市拉拉货。随着道路打通,村里也引进投资商发展产业,他到果园修枝除草,每月能有2000元收入。

平昌县三十二梁景区

兴水 所以利民

在涵水镇庆丰村,忙了一天店里的生意,靳高德回到家,拧开水龙头,舒舒服服搓了把脸。这清洁的自来水,来自60多公里外的友谊水库。两年前,50多岁的靳高德第一次用上自来水。

人在山上住,水在山下流,是平昌很多乡镇面临的尴尬。此前的供水模式是分散供水或者小集中供水。一些工程功能不健全,导致原水水量不足,出厂水质较差。一些缺水的乡镇,只能定时供水,甚至下山挑水吃。

推行农村饮水工程改革势在必行。最先落地的是平南供水工程,靳高德家就受益于这个工程。该项目坐落于南风乡境内,距县城65公里,日供水规模7200立方米,惠及南风、响滩、岳家、白衣等11个乡镇64个村,解决10.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项目的建成并不容易,工程总投资5600多万元,由国家补助、地方配套以及群众自筹构成。工程也分成了三期建设,2012年6月开工后,2016年12月全面建成通水。

平南供水工程的建成,标志着平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由过去的规模小、分布散、科技含量低向规模化、自动化、现代化转变。

平昌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计划到2020年建成三个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得胜镇、笔山镇等30多个乡镇340个村约40万人的饮水问题,实现饮水安全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0%,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率达100%。

平昌县水资源丰富,河流发育程度高,有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71条,江河干流总长度747千米,河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0.33千米,控制流域面积1.79万平方千米,过境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100.1亿立方米;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191座。如何通过水务事业改革发展,不断夯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基础?

保护是基础。平昌县创新河湖管理改革,清理“家底”,明确责任和管理保护方案。全县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71条河流、201座中小型水库、驷马湿地被全部纳入河长制管护范围。

该县还优先选聘贫困户担任辖区保洁员,并创新组建护河保洁队,统筹开展辖区河道保洁。2017年以来,县、乡、村三级河段长开展巡河检查7.1万余人次,发现污染问题1254个,整改率达90%。

平昌通过改革,把产业发展业主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培育成为用水和管水主体。目前,全县43个乡(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组建登记农民用水协会2613个,经营管理小型水利工程6845处,全县流转小型水利工程经营权1280处。基本建立起了“权属清晰、责任明确、流转顺畅、效益明显”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初步实现“改革建设方式、有序流转经营权、发挥工程效益、完善水价终端机制”的改革目标。

在此基础上,平昌还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拓宽多元投入渠道。成立四川平州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和水电安装、商贸建材、水电开发3个子公司,拓展水利建设筹资渠道。近年来,通过资产无偿划拨、股权划转等形式,将全县小(二)型以上水库、城区堤防、乡镇供水等优质资产整合归集到融资平台,办理不动产权证,并聘请专业机构对其进行资产评估。

同时,灵活运用PPP模式,先后与50余家省内外企业进行融资业务洽谈,与18家知名企业开展水利建设合作,累计融资和吸引社会发展资金6.4亿元。与四川省铁投集团、四川省能投集团达成PPP模式合作框架协议,计划投资40.94亿元,主要用于江家口水库、望京水库、双桥水库、牛角坑水库4座大中型水库的新建、续建和后期开发。

白衣镇蒿坪村

建房 所以安民

龙潭溪湿地公园2019年元旦就要开园了,最近,平昌县市民李和老往龙潭溪河道治理工程现场跑。初冬时节,金黄的银杏叶正展露风采;河两岸,临河的游步道和绿植倒映在水中,两侧延展出成片的绿地和台阶;河岸曲曲折折,一眼望不到头。

这个设计总面积45公顷、河岸总长度近3000米、投资1.86亿元的湿地公园,原是城内的黑臭小溪沟。“这是近年来老城区改造成效显著的一个点”,李和感慨。

近年来,平昌县立足“山水园林旅游城市”定位,按照“一带两园三城”的空间格局,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提升县城、特色镇、产业园区、美丽新村规划品质,完善老城区功能,去年完成了道路黑化,还将启动人行道治理,启动智能立体停车场试点建设。

与老城区一桥之隔的金宝新区,医院、学校、图书馆、住宅小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双向六车道的道路骨架已经形成,目前面积近16.2平方公里,容纳常住人口28万。

在农村,人居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元山镇中岭村村民罗国祥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小洋楼”,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7年前,中岭村启动“巴山新居”建设,罗国祥自筹15万元,政府补贴2万元,以统规统建的形式在聚居点建新房。目前,罗国祥从土坯房搬进一楼一底的“小洋楼”。

“出门走水泥路,赶集坐公交车,办事在家门口,很方便。”罗国祥说。晚饭后,老伴加入了“坝坝舞”队伍,罗国祥带孙子荡秋千、玩木马,一家人其乐融融。

让罗国祥获益的,是平昌县开展的“巴山新居”建设。平昌县立足川北民居的地域风格,坚持建改保结合,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以“四个好”为目标,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板庙镇白石村5社的孙家大院,一场危旧房改造进行着。村主任杨春每天都要来看看,跟工人再三强调,“注意保持原有风格”。这个院落群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改造的目的只是为了排危加固,杨春希望能“修旧如旧”,“今后发展起民宿,我们白石村的人也能吃上旅游饭”。

在“巴山新居”推进中,平昌创新机制,形成独特风貌,促进巴山新居建设品质化、品牌化。同时,坚持产业围绕新村配套,新村围绕产业布局,实现产村相融。按照“主体+基地+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突出抓好龙头企业、返乡创业、能人带动、专合组织“四大农村市场主体”,不断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提质扩面。坚持“农业+旅游”“农业+康养”“农业+文化”深度融合,建成3条农旅融合的精品乡村旅游环线。

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3.04万户,已建成中心村10个、幸福美丽新村150个、聚居点157个,创建省级四好村48个、市级四好村101个、县级四好村224个。

得胜镇大梁山茶场产业道路

创业 所以富民

水乡“孝道”、生态新村、森林公园、古城遗址、巴国文化、红军遗址、烈士纪念馆……“平昌处处皆景点,今年国庆来此旅游不虚此行。”国庆期间,达州籍游客刘静在平昌游玩了几天后由衷感叹。

处处皆景,正是平昌县发展全域旅游的要义。平昌幅员2229平方公里,地处成都、重庆、西安的几何中心位置,如何坚持绿色发展?

依托巴山蜀水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成为统筹城乡和脱贫奔康的战略举措和重要抓手。平昌县提出,依托红色、绿色、特色旅游资源,结合“巴山新居”建设,打“生态牌”,搭“乡村台”,唱“山水戏”,围绕打造“康体养生、乡村度假、旅游观光、运动休闲”的山地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科学规划,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全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上海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旅游规划团队被请进平昌,高起点编制旅游总规和景区专项规划。确定了“一核三极四线”为重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借助旅游大环线的打造和县内主干道的升级,县域内旅游景点形成了内联外畅、相互连接的格局

平昌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昌在景点打造中,坚持一个新村聚居点就是一个乡村旅游节点,突出生态特色、田园意境、地域文化。分别打造集湿地体验、水乡风情、休闲游乐于一体的水乡景区;集乡村度假、康体养生、山地运动于一体的森林景区;集米仓古道、巴人文化、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文化景区;集科技展览、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红色景区。

如果说景点的打造和串联只是基础,增强景区内涵、强化乡村旅游服务,则成为吸引人、留住人、带动村民增收的关键,平昌在丰富旅游业态上做足了功夫。

2017年9月,大型民俗音画《下里巴人》在平昌县黄滩坝市民广场首次对外演出。这个剧目艺术地展现巴山人的勤劳品质和醇厚的风土人情,填补了巴中无大型旅游演艺节目的空白。

体育竞技也成为平昌县发展旅游的一大亮点。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已连续五年落户平昌。平昌赛段不间断的爬坡、连续的发卡弯,被誉为环中国的“皇后赛段”“最美风景赛段”“最具挑战赛段”。这不仅是速度与激情的演绎,更是平昌“高颜值”的一次全方位呈现。

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平昌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主题,优化“农家乐”旅游服务,打造乡村坝坝宴、白衣全鱼宴等特色“农家乐”餐饮品牌。突出乡土特色,开发特色旅游商品50余种,江口醇、小角楼酒畅销海内外,驷马豆瓣、杨氏风干鱼、巴山土鸡等30多个优质农产品备受游客青睐。由县妇联组织的民间手工编制、刺绣等产品成了游客抢手的旅游商品,景区农家乐、乡村旅馆生意红火,农民增收渠道增多,盘活了农村经济。

在南天门国家4A级景区,当地居民苟能会利用家里的住房开起了农家乐,做柴火饭和农家菜。随着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是越来越好,尤其是节假日生意更好,一个月有近万元收入。苟能会只是享受乡村旅游红利的众多村民之一。三十二梁景区的“云顶印象”老板刘先芝,将自己的住房改成饭店,经营“农家乐”,并向游客推荐自家种植的茶叶,一年有20多万元的收入。

2018年,为了更好地服务、统筹管理旅游业发展,平昌县旅游局把办公场所搬到了火车站。

近年来,平昌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以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为支撑,以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创建为抓手,充分激发旅游活力。大力简政放权,积极推进旅游发展体制改革。建立常态化旅游综合执法监管机制,组建旅游综合执法队伍,常态开展执法和安全检查,切实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建立景区一体化管理机制。坚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同推共进”景区一体化管理,目前全县所有4A级景区都成立了景区管理委员会。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整合涉旅国有资产,采取国有资本控股的方式,加快成立全县旅游发展基金,搭建投融资平台,推进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近年来,平昌县成功创建了驷马水乡、三十二梁、白衣古镇等7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全省183个县(市、区)中位列第一。2018年1-10月,全县共接待游客568.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87亿元。

目前,平昌已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省乡村旅游强县、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