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农头”舞出乡村振兴美丽万源

信息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19-01-22    点击量:    打印

 

绿水绕青山,景区缀乡村;生态河道水清岸绿,乡间小路干净畅通;老房子变成怀旧农家乐,老物件变成乡愁艺术品……来到万源的人,无不对这里的乡村有着深刻记忆,隐藏于山水之间的美丽乡村正在成为万源新的名片。老百姓在青山绿水中追逐着幸福美丽梦想。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万源市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着力在推动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精准脱贫攻坚上下功夫,推动“农业强”,提升“农村美”,促进“农民富”。广袤的巴山大地,“农头”舞出了乡村振兴的“万源样板”。

 

春和景明。白天觉摄

 

特色产业撑起“农业强”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坚持品牌强农、科技强农;坚持市场导向、效益优先。

2018年,万源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生态、富硒、有机”优势,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大力发展“4+N”特色优势农业(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村、旧院黑鸡、蜂桶中蜂四大主导产业,同步发展马铃薯、高山蔬菜、猕猴桃、肉牛、生猪、板角山羊等富硒特色产业),加快推动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且较快的发展势头。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继续大力实施种植业“百万亩”工程,全面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加强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8年,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138万亩,粮食产量32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稳中有升。

畜牧业发展转型加速。继续实施养殖业“千百十”工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全面完成草地资源清查,加大旧院黑鸡品系培育和蜂桶中蜂保种选育力度,新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小区)5个,创建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达州市级标准化示范场2家。全年出栏生猪44万头、肉牛4.8万头、肉羊17万只、家禽440万只,肉类总产量4.6万吨,禽蛋产量4156吨。

富硒农特产业发展提档升级。以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围绕富硒茶“双百”工程,加快石塘、白羊、铁矿富硒茶叶示范带建设,新建标准茶园1.5万亩,其中标准化机采茶叶基地4500亩,全市茶园总面积达32万亩。坚持农产品安全、绿色、生态标准,高山蔬菜基地、马铃薯基地、油菜基地建设,特色水果产业“两区三线”规划布局全面推进。

 

市委书记吴晓勇调研“四好村”建设。 马发海 摄

 

改革“风景”提升“农村美”

 

万源市委书记吴晓勇介绍,万源作为拥有11项中央省市试点示范的改革大县,近年来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涉农改革“化零为整”,把改革“盆景”连成“风景”,聚焦“绿富美”,推动农业集成发展,释放出巨大红利。目前,万源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各项工作,让农业更绿,让农村更美,让农民更富,全力打造乡村振兴“万源样板”。

走进太平镇牛卯坪村农耕博物馆,一座座灰瓦白墙的川东民居建筑映入眼帘,一览无余的农耕体验区令人心旷神怡。“依托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让农村变景区、农田变景点、农民变导游。”太平镇党委书记罗暾介绍,农耕博物馆只是万花源乡村旅游景区的一个缩影。万花源乡村旅游景区在该村涵盖面积15平方公里,拟投资1.2亿元,打造成为国家4A级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景区,包括农耕博物馆、农业观光园、红色教育基地等。

脱贫攻坚引领区+“四好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五小庭院经济培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万源市做到提升“颜值”“气质”并重,坚持“塑形”“铸魂”内外兼修,抓规划和抓整治相统一,使美丽乡村不仅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好家园,也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养生的好去处。干净的厨房、整洁的卧室、卫生的厕所,成为农村住房新标配;乡村讲堂吹进文明风、村规民约约出好习惯、文娱活动唱出精气神,群众在脱贫奔康路上的劲头十足。

 

乡村巨变。白天觉摄

 

 多元经济护航“农民富”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找准富民路径。

“大小结合”做实产业基础。坚持“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的工作思路,采取“4+N”发展模式,布局大产业;按照“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的原则,着力“一户一业”培育小庭院。

“村集体+”盘活集体经济。发挥特色优势,因地制宜突破,探索出 “村集体+”9种发展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村集体经济组织在2016年为“零”的基础上增加到2018年的218个,人均收入达15元左右,为基层组织稳定、山区脱贫攻坚、农民致富增收,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同时,在集体经济发展中始终注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产业融合拓展富民渠道。成功推行 “农业+”模式,精心打造乡村“微田园”670余处,形成“一村一景”乡村田园产业格局。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建综合示范区、幸福美丽新村和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在石塘镇、白羊乡新建万源富硒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区1个,在太平镇牛卯坪村新建农业主题公园1个。优化提升八台山、烟霞山、龙潭河、鱼泉山景区品质,全力推进黑宝山、牛卯坪、蒋家湾茶文化小镇等精品旅游景点建设,全面打造太平快活坪、梨树三合面、旧院红岩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多点多极旅游产品体系。

精准帮扶加快奔康步伐。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按照“一路二住三致富、关键要看群众认可度”的工作取向和路径,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决战行动”,因村因户实施15个达标指标工作方案和22个扶贫专项方案。财政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725万元;发放产业周转金3657.97万元,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累计受益农户3707户11963人;设立每户不超过3000元的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带动2万余户群众参与发展,助推10794户贫困群众如期脱贫。顺利完成80个贫困村退出、15562名贫困人口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47%。

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行进在“三农”发展的春天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蓝图,在万源大地正徐徐铺展。(文/陈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