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巴山古村落,藏在“深闺”盼新生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19-03-28    点击量:    打印

3月23日,通江县泥溪镇梨园坝村,成片的梨花竞相绽放。绿树繁花掩映着栋栋青瓦粉墙、穿斗木架构的川东北传统民居。

“这里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最老的房子可以追溯到明代。”泥溪镇文化站站长张磊介绍,村内古民居高低错落,青石板路蜿蜒其间,花木扶疏,被专家称为巴山深处的“桃花源”“川东北古村落第一村”。

不过,虽然梨园坝村2014年就入选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又被评为第一批四川最美古村落,但随着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村庄老龄化、空心化,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也后劲不足。

碰撞——拆旧房还是盖小洋楼村民观念待转变

临近中午,80岁的村民何文秀开始烧火煮饭,袅袅炊烟从古宅上升起。她居住的四合院,建于清末,房屋是穿斗式木结构,青瓦粉墙,石砌院坝。虽然前院已毁,只留下正堂和左右厢房,但古朴之风仍在,雕花窗棂做工精致、图案丰富。

像这样的明清三合院、四合院,村里存有28套,另外还有30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传统民居,皆是穿斗木结构,有的悬置于山坡上,仍保存着完好的吊脚楼形态。村内还有以南宋崖墓、马宏安墓为代表的古墓葬20余座,后山还存有铁林城古寨,寨内能看到房舍基石、炮台、堑壕等遗迹。

2013年,四川省委党校教授、从事四川古民居研究的孙和平前来考察,称“梨园坝村是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并且集中连片的古村落,是当之无愧的‘川东北古村落第一村’”。

不过,因年久失修,多处古民居成了危房,人为破坏也在发生。张磊走访时看到,一块明朝的牌匾被当作门板。还有村民把花窗卖了,“一对花窗卖了80元,大家都觉得铝合金的窗子更安逸。”

还有人打算把老房子拆了重建。“年轻人更喜欢小洋楼。”泥溪镇党委书记朱雪梅说,之前有一户村民打算修砖混房,地基都挖好了,村委会极力阻止才作罢。

保护古村落,首先要转变村民的观念。“房屋是村民的私产,我们只能通过教育和引导。”朱雪梅说,为了让村民意识到房屋的价值,镇村干部带着他们到一些传统村落景区参观,“我们跟他们说,等我们这里发展起来,一栋房子值钱得很。”朱雪梅笑笑,“对村民还是有触动。”

2015年,当地启动了传统民居保护性修缮工作,同时恢复性建设了马氏宗祠和梨园戏楼。

在资金方面,当地整合了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同时村民自筹一部分。“外部修旧如旧,内部进行了改厨改厕,一方面将传统文化保护下来,另一方面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改善。”张磊说。

如今,58座传统民居中已有40座完成修缮。

尴尬——公共配套不完善制约乡村旅游发展

梨园坝村是个贫困村,传统村落申报成功后,当地决定发展乡村旅游业,从场镇到梨园坝,规划了一条3.2公里的乡村旅游观光带,路两旁栽了梨树。2016年3月梨花盛开时,梨园坝村举办了首届民俗文化节,上万名游客涌入。

农家乐也应运而生。66岁的马胜凯是村里第一个开办农家乐的,早在2013年梨园坝村准备申报传统村落时,他便看到了商机。“人来了,总要有个地方吃饭落脚的嘛。”2013年,他投入了七八万元改造了厨房和餐厅,同时将老宅的房间腾挪出来,用作住宿。他和老伴两人经营,一年能盈利3万元左右。

当地政府还与川内一高校的建筑系建立了合作关系,将梨园坝村作为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每年会有100名左右的学生到这里实践学习两周。“住一晚四五十元钱,学生的话还可以打个折。”马胜凯说。

不过,住宿条件简陋、公共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土房子内没有单独的卫生间,一些外地游客来了住不惯。”马胜凯说,为了引导当地农家乐发展,当地政府还专门找了一家农户在老宅内打造了两个样板间,配齐了卫生间和浴室。

由于客源不足,村民也不愿意投入。“除了节假日,平时基本没有生意。”马胜凯说。

目前,村里有5家农家乐,记者走访了一圈,基本上门户紧锁。“我们这里没有职业农家乐,村民大部分时间还是务工、务农。”张磊说。

眼下梨花正盛,梨园坝却有些冷清。“村镇干部忙着脱贫攻坚,再加上经费有限,梨花节两年才举办一次。”朱雪梅坦言。

困境——重申报轻保护项目开发难度大

在梨园坝村口,“川东北第一古村”的标牌赫然醒目。

早在2015年,当地便制定规划,提出要打造“大巴山香格里拉”。不过,这个目标看似还很遥远。“梨园坝现在缺少一个整体的打造和包装。”朱雪梅说,目前,旅游开发处于停滞状态,没有文旅企业愿意介入。“之前有几家企业来看过,觉得这里太闭塞了,客源吸引能力差。”目前通江尚未接入高速路网,从巴中到通江县城需驱车近2个小时,而梨园坝村距离县城还有1个半小时的车程。

资金不足也是难题。泥溪镇镇长谢光辉透露,去年一家文化公司打算在这里搞影视拍摄基地,是个3P项目,政府需要出资5000万元。谢光辉皱了皱眉头,“咋可能嘛,我们乡镇一年的公共经费才60万元。”

传统村落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的情况,巴中市一区级住建部门人员坦言,古村落评定后,项目资金却一直不到位,修缮保护无法进行。

去年,梨园坝民居建筑群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听说可能有一笔资金,朱雪梅打算最近到文保部门了解下,“先找专业人员编制方案,争取今年在村里建一座村史馆。”

谈及未来,朱雪梅仍充满信心。今年,巴万高速清江至通江县城段有望通车,加上去年巴中市成立了文旅集团,将通过专业化团队深入挖掘全市文化旅游资源。“通江现有诺水河这张世界地质公园名片,将带动沿线景区发展,我们将成为这条项链上的一颗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