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三农巡礼·四川篇丨“绣花功夫”擦亮天府农业“金字招牌”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1-06-10    点击量:    打印

 

 近百年来,伴随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四川农业的现代化在曲折中不断突破发展。每一次进步,都代表了四川农业现代化版图上一个漂亮的“针脚”——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三农巡礼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诸葛亮的隆中对道出了蜀地自然和经济地理的双重特性。治蜀必先兴农,由此代代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川视察、五次发表重要讲话,每次都对四川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四川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不能丢。”这是对四川农业为新中国建设发展所作历史贡献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新时代四川农业再接再厉不松劲的殷殷期许。

没有“绣花”功夫,哪来“金字招牌”。回望百年,四川农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注脚,是下足了“绣花功夫”的久久为功。

绣出一幅农林牧渔丰收图

 四川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吕火明认为,作为我国农业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四川为全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改革开放前,四川农民艰苦奋斗,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粮食、油菜籽、猪肉、禽蛋、茶叶、烤烟等农副产品,为国家创造了外汇收入;改革开放后,四川坚持“稳粮调结构,增收奔小康”的发展思路,不断调整农业结构,优化粮经比例,农业产值持续增长。

 

 从规模看,1978年,四川农林牧渔总产值95.7亿元;经过30年的发展,总量达到3370.2亿元;2019年,进一步增长到7000多亿元,仅次于河南、山东两省。

 从结构看,改革开放初期,种植业在一产中居绝对优势,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77.2%,牧业产值占19%,而林业和渔业所占比例不到5%。这种产值结构显示,四川大量的山地、水面及种植业的副产品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

 1980年以后,农村改革为四川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效果进一步凸显——农民在住房周围开山垒石,平整土地,栽上果树,拉开了庭院经济的序幕。群众编成顺口溜:“要致富,分开住,房前屋后栽果树,猪鸡鸭兔一大路,三年就当万元户。”

 这之后,四川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立足市场需求,分析省内地貌气候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名优特新品种为基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四川农民精耕细作,通过水旱轮作、稻渔轮作、林下养殖等各种方式,增加土地产出效率,农林牧渔产业不断优化组合,种养循环生态友好模式大面积推广。尤其是近10年来,四川畜牧业生产全面升级,散户饲养逐步退出,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现代化的畜牧产业正加速形成。

 百年奋斗,四川农业经济实现了从种植业一家独大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到2019年,全省农业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降至55.7%,比1949年下降了29.3个百分点;畜牧业上升至33.6%;渔业产值比重从1978年的0.4%提升到2019年的3.3%,全省水产养殖品种发展到40多个,产量和规模效益不断提高。

 目前,四川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与区域化布局逐渐形成。据统计,如今四川至少有25种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每10杯茶,就有1杯来自四川的茶山;每10斤菜籽油,就有2斤榨取自四川的油菜籽;每10只兔子,就有4只来自四川;每10袋泡菜,就有7袋来自四川;每10个柠檬、血橙,就有8个摘自四川的枝头……

绣出一篇现代农业大文章

 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需要强大的工业来支撑。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寻求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是一条主线。伴随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四川农业的现代化在曲折中不断突破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化工业化加速。作为人口大省,四川每年有超过2000万农村劳动人口进入城市,精耕细作的小农生产关系被解构,而新的生产关系还未形成,进入21世纪,谁来种地成为四川农业最急迫的问题。

 以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从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城乡二元发展阶段迈入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阶段。四川抓住国家政策重大调整机遇,锚定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这个目标,持续加大第一产业投资力度,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各级各地不断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陆续涌现出一大批好办法好模式,如成都探索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培育了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懂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崇州探索建立农业共营制,使得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快速推进,实现了从谁来种田到竞争种田的巨大转变;位于川北山区的苍溪县结合自身气候资源条件,探索“大园区+小庭园”推进基地建设,其推行的“群园联动”模式,初步奠定了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以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标志,我国转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首要任务。2018-201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论证,确定了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10,即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菜、川酒、川竹、川果、川药、川牛羊、川鱼10大特色产业;3,即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产业支撑),标志着四川农业现代化迈入新的征程。

 “从产业规模、综合产值、区域特色、全国地位等指标来看,这10个产业在全国发展基础好、竞争能力强、前景空间大;而这10个‘川字号’特色产业,都需要3个先导产业作为支撑。”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支撑强度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程度。

 三分部署,七分落实。近年来,四川陆续出台13个工作推进方案,作为主抓手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自2019年起,四川省级财政每年安排资金超过10亿元用于星级园区培育和奖补。截至目前,四川全省累计建成各级园区超过1000个,除认定的76个省级星级园区外,还建成和创建国家级产业园11个,由点及面,串联起四川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

绣出一幅农民增收新画卷

 “近几年,农业连年丰收,但不少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突出。”“过去10多年,改革让农民生活显著改善,但这种增长的势头在近年大为减弱,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许多农民实际是增支减收。”这是1994年由原农业部组织编撰出版的《中国农业全书四川卷》中的分析。这一年,四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了3.48∶1的峰值。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经刻不容缓。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四川一方面大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一方面按照中央部署,不断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大力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和多功能性探索。

 作为我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四川乡村旅游不仅民间起步早,而且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打造出了一大批农业大地景观和精彩纷呈的农业节会。四川不仅在全国较早建立了支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还高位规划了成都平原、川西北高原、川东北山区、川南丘区、攀西干热河谷区五大休闲农业发展区。目前,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3亿人次,年乡村旅游总收入已跨入两千亿级别。

 与此同时,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四川全省就有规模以上农业及附属产品加工企业约3000家,实现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

 四川泡菜的产业化是一个典型。1986年7月,眉山市东坡泡菜首个商品性生产厂创办。30多年来,眉山泡菜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的现代产业,更创造了六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园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泡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国第一个中国泡菜博物馆、全国第一个泡菜行业标准、全国第一个泡菜行业4A级景区,可以说是中国食品加工业的一朵奇葩。

图片 四川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县最多以及深度贫困县最多的六个省份之一。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四川将全省产业扶贫规划与“10+3”产业培育深度对接,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在大小凉山彝区重点发展特色水果、烟叶、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在高原藏区重点发展高山蔬菜、牦牛、藏药等特色产业;在乌蒙山区重点发展热带水果、蚕桑、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在秦巴山区重点发展茶叶、道地药材、特色干果等特色产业。

 事实证明,产业撑起了四川脱贫攻坚的“半壁江山”——全省约360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和就地产业务工脱贫,占脱贫总人口的近60%。产业已成为脱贫攻坚的“助推器”和长效稳定脱贫的“稳压器”。

 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各项政策措施在川的落地落实,四川农民增收持续保持“两个高于”(即四川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良好态势。2020年,四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46下降为2.4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回顾四川百年农业发展,伴随着我国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向总体平衡结构性过剩的历史转变,四川特色农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一个又一个的农业特色产业历经兴衰更迭,一个又一个激励人心的农村创业故事滋养蜀乡大地,千万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搏成长,“绣”出了四川农业百年创业史的壮丽画卷,成就了四川农业的“金字招牌”。

 近百年来,伴随着我国工农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四川农业的现代化在曲折中不断突破发展。每一次进步,都代表了四川农业现代化版图上一个漂亮的“针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