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成都如何走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

信息来源:四川省乡村振兴促进会    发布时间:2022-09-23    点击量:    打印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作为常住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大城市带大农村”特征明显,努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局面,成都具备怎样的基础?又该如何发力?利用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成都举行的契机,带着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四川省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贾晋。

关键词:十年时间 五大变化

“蜀中粮仓在其厚重的乡村历史积淀之上焕发出新的蝶变。”

锦观智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您的研究看,这十年来成都的“三农”发展情况如何?特别是在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方面具备了怎样的基础?

贾晋:天府兴农,自古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悠久的天府之国、蜀中粮仓更是在其厚重的乡村历史积淀之上焕发出新的蝶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城郊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之变。十年来,成都初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转型。2021年,成都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582.79亿元,以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为特征,4+6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架构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

二是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经营体系之变。十年来,成都初步解决了农村老龄化、空心化带来的“谁来种田”问题,构建起以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是农民生活宽裕向生活富裕之变。十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收窄。2021年,成都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6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81∶1。

四是自然乡村向生态宜居乡村之变。十年间,政府持续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和宜居乡村建设力度。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乡村人文生态价值转化起步探索初见成效。

五是城乡一体向城乡融合之变。经过多年改革,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多项改革试点任务有序推进,一批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复制。

关键词:公园城市 乡村表达

“前提是显化乡村生态价值,核心是优化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关键是乡村生态价值转化,目标在于让农民分享绿色生态发展红利。”

锦观智库: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那么,您认为该如何进行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乡村表达?

贾晋:探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乡村表达问题必须运用新发展理念,将公园、城市、乡村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进行剖析。其中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乡村地区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环境的本底和基础所在,其生态功能的维护和作用发挥是整个城市生态底色的关键。二是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重要场景和核心逻辑在乡村,其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制度安排和路径选择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转化的重点。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依然是整个城市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短板和薄弱之处,惠及全体市民的绿色生态发展红利最需要普惠的依然是农民。

事实上,成都在乡村的公园城市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绩,从进一步的实践推进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进一步重视:

一是要重视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的价值显化和产权固化。对乡村自然资源生态的系统边界、组成要素及其主要类型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范围、类型及要素。结合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对自然生态资源产权进行资源细化、量化和权责主体明确。

二是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提升。围绕产业活动和人的活动,规划实施开展多个维度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注重生态环境治理中“硬件基础和软件制度”的双重提升。

三是要重视构建乡村生态价值转化的场景、载体和顶层制度安排。突出乡村生态价值转化场景的营造和重点载体的打造,构建政府资本、集体资本、社会资本、农户资本同气候资源、自然资源、农田资源等生态系统结合与价值转化的宏观顶层设计和微观路径探索。

四是要重视建立农民分享绿色生态发展红利的制度保障。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成果具有附加性、隐含性的特点,需要政府通过制度建设,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的主体参与和利益分享的机制。

关键词:产业建圈强链 都市现代农业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圈,是培育成都现代农业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应时之举。”

锦观智库:成都正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构建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对此您怎么看呢?

贾晋:从全球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看,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跨城乡、跨区域甚至跨国别布局的趋势。这虽然有利于现代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和价值提升,但对某个区域而言,却可能造成其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弱化,以及在整体价值链中重要程度的相对下降。因此,区域地方政府普遍通过制定农业产业链发展规划,力争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成都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链构建产业生态圈,并制定专业化的政策工具包正是适应现代农业市场竞争趋势,科学管理成都现代农业价值链,是培育成都现代农业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应时之举。

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建议成都在落实好、执行好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还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谋划:

一是在更高水平谋划成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成都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要突破数量、规模和范围思维,以提供超大城市粮食安全系统保障方案、城乡农食系统转型示范和现代农业价值链管理典范三个更高的发展定位来牵引农业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并以此目标科学构建成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二是进一步提升产业政策工具的指向重点和实施效率。建议在产业政策中重点加强区域协同发展和引领发展的政策激励引导,在多个产业链矩阵基础上优化合并政策“同类项”。

三是持续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薄弱环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各产业链具有高度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要在粮食安全保障,农业生态、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企业培育方面持续加大政策力度。

四是高度关注和扶持培育现代农业前瞻性产业体系。需要在现有引领性产业体系之中,或以专门设立的方式,对农业前瞻型产业体系和项目重点加以政策关注和培育。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发展

“要勇于挑战城乡融合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矛盾和核心问题。”

锦观智库:城乡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您认为成都应如何立足自身优势和实际,推动城乡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探索走出一条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

贾晋:从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演进趋势看,特大中心城市的带动、都市圈和城市群的联动,使得大城市周边区域、都市圈和城市群密集区域成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也必然首先在这些区域实践并实现。

从顶层战略和制度设计的角度,成都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城乡关系的调整要紧紧抓住城市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隐性农业革命和生态文明理念升级带来的显性生态革命双重契机,围绕都市消费需求和乡村价值重构重新梳理城乡要素流动的体系。

二是扩展新时代城乡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成都的城乡融合已不仅仅需要考虑成都自身内部的城乡相融,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要突破传统行政区域的限制。

三是积极探索乡村转型发展系统方案和路径。未来的乡村发展模式和路径是多元的。成都的不同区域乡村具有发展的共性,更存在不同的发展特性,应当科学划定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目标和模式,探索乡村转型发展新路径。

四是勇于挑战城乡融合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矛盾和核心问题。在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乡村生态价值转化、跨区域城乡融合等方面主动出击,直面痛点和难点,为四川乃至全国城乡融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