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专家视角 >

宋洪远等: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重点任务和关键举措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经济    发布时间:2023-08-23    点击量:    打印

文丨宋洪远1 江帆2  

1 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

2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一切生产的首要前提。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从“农业必须强”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充分表明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愈发明确、思路愈加清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行动指南。

 

围绕“建设农业强国”这一主题,已有文献从内涵特征、问题挑战、实施路径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学者们认为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工程。从内涵特征看,农业强国具有多重属性,是基于多维评价指标和国际比较的动态概念,通常具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安全可靠、科技创新自立自强、设施装备配套完善、产业链条健全高端、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等特征。从问题挑战看,小型分散的农业经营格局、要素自由流动受限的体制障碍、相对较低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收入、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阻碍了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步伐。从实现路径看,要分阶段稳步推进,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分工和专业化、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人才科技支撑等方式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农业强国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本文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参考借鉴。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理论指引,基于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分析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重点任务、关键举措和实现路径等,以期在认识上不断深化使建设农业强国更加清晰,在战略上不断完善使建设农业强国更加科学,在实践上不断丰富使建设农业强国更加可行。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持续较快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和贸易量等指标位于世界前列,农业大国的地位已然毋庸置疑。但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突出短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对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性

 

一是农业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则大厦不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规模大、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多是主要特征。

 

二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建设农业强国要求农业发展由追求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求生产方式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强调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求产业链由相对单一转向集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农业部门能够为其他部门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条件,只有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动农业兴、百业旺,确保农产品供给有保障,才能安定人心,进而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三是拓展现代化空间的有效途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我国农村市场潜力释放和城乡经济循环的主要堵点。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能够释放巨大的消费潜能和创造动能,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增强我国经济韧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四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保障的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极端重要的国家安全。当今世界,受地缘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损、极端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我国之所以能始终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其支撑和底气就在于农业稳产增产、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五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贡献中国力量。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调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能为发展中国家在做强农业、解决贫困问题等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也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紧迫性

 

我国受制于人均资源不足、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等原因,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二是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三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四是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不强,五是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较大。

 

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

 

世界现代化强国发展的经验表明,建设农业强国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必然。农业强国是世界范围的、具有普遍认同性的概念,但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发展模式。中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有世界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要准确把握农业强国建设的内涵特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道路。

 

(一)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

 

总结借鉴世界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和经验,农业强国大体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供给保障强。纵观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基本都有强大的农业作支撑,都有能力解决国民的吃饭问题。

 

2.科技装备强。世界农业强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普遍较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现代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3.经营体系强。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世界农业强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都表现出农业经营体系健全的重要特征。

 

4.产业韧性强。产业链条健全高端,是建设农业强国的突出标志。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乘数效应,拓宽农业增值增效空间。从世界农业强国的基本特征看,普遍构建起完善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程度高。

 

5.竞争能力强。世界农业强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普遍较为明显,在规则制定、产品定价等方面掌握较大的话语权。

 

(二)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

 

立足我国国情农情和时代要求,农业强国建设的中国特色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依托双层经营发展农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广泛开展面向小农的社会化服务,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3.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

 

4.赓续弘扬农耕文明。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赓续弘扬农耕文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5.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把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供给保障强和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的首要任务。增加农民收入,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和谐稳定,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中心任务。因此,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突出抓好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重点任务。

 

(一)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多元化食物供给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粮食安全形势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食物多元化需求明显增加。建设农业强国,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特征,坚持物质基础和机制保障一起抓,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切实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1.稳定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产能关键是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挖掘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土地增产潜力。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种业振兴,加快急需适用农机具研发推广,加快建成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节水灌溉体系,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2.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围绕提升应急保供能力,进一步细化中央专项储备和调节储备的功能,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在粮食监测预警中的作用。加快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以能繁母猪为主的生猪产能调控。加强对全国大中城市及其他重点地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加工、供应和储运等应急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或紧急状态下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发挥农产品国际贸易作用,深入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

 

3.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按照让农民种粮有钱赚、主产区抓粮不吃亏的要求,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主要粮食品种临时收储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粮食生产者分享加工销售的收益;探索产销区多渠道利益补偿办法,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加大粮食生产功能区政策支持力度,相关农业资金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倾斜。

 

4.科学引导有效节粮减损。要增产和减损两手抓,推动产购储加销各环节粮食减损。大力推广节粮减损新设施、新技术和新装备等,全面提高粮食综合利用率,切实落实好节粮减损各项政策举措;完善餐饮行业反食品浪费制度,加强单位食堂采购、储存、加工动态管理和公务活动用餐管理,建立健全学校餐饮节约管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体系,深入开展全社会爱粮节粮宣传教育。

 

5.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发展林下种养,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培育壮大食用菌和藻类产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

 

6.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

 

(二)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迫切需要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推动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时代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要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加大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挖掘经营性收入增长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释放财产性收入增长红利,拓展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

 

1.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稳定增长。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多向提升乡村价值,促进乡镇村联动发展,实现加工在乡镇、基地在农村、增收在农户。

 

2.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水平。完善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制度,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继续支持返乡创业园等基地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3.强化政策支持,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导向,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推进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工具,重点支持发展农户小额贷款、种养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完善涉农贴息贷款政策,推动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联动机制。

 

4.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农民以多种方式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开展以土地、林地等为基础的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增加农户多环节收益。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农户增收致富。

 

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高低收入农民收入。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长效化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搬迁重点安置县等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健全支持政策体系,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加强城乡各项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畅通参保人员双向流动的制度转换通道。

 

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举措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在改革。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第一动力。从农业强国建设的内涵要求看,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装备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和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的目标要求,改革深化是实现经营体系强和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的目标要求。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跃升。

 

(一)依靠科技创新建设农业强国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看,虽然农业科技加快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设农业强国,要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潜能,加强农业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要改进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以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1.着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着力解决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转化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整合各级各类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新建一批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切实提高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占比,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原创技术集成、生态循环技术创新、多元化食物来源技术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农业科技系统多级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户等主体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开展多位一体紧密合作,实现技术供需两侧双向互动。促进各主体紧密横向连接,保障科技创新与现实生产技术需求信息有效对接。通过设立产业研究院、综合试验站、专家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实现网格式、全方位农业科技服务供给。

 

2.突出应用导向加快成果转化。农户分散经营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基本形式,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繁重。要推进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加大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力度,加快电动农机示范推广,开展丘陵山地轻便型农业装备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有效对接,完善农机技术转移机构服务功能和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等各类平台功能,扩大应用范围、提升应用水平。

 

3.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围绕产业重大需求开展作物重要性状鉴定评价,加快推进种质资源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保护利用,支持构建优质种质资源保存鉴定挖掘的分析系统,促进资源交换和信息共享。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扎实推进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4.打造生态低碳农业产业链。健全农业绿色循环低碳生产制度,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绿色转型。发展农产品绿色低碳运输,推广农产品绿色电商模式,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建立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转移防控机制,开展污染耕地分类治理;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推动农业园区低碳循环发展。构建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机制。

 

5.精准突破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农机装备研发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农业产业与科技装备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产业应用、支持政策等方面形成合力。加强农机装备工程化协同攻关,将其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支持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研发制造,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

 

(二)依靠改革创新建设农业强国

 

建设农业强国,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结合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红利。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向农业汇集,强化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

 

1.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2.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3.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4.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力度;5.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政治保证。建立健全农业强国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领导能力和工作本领,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业强国建设的组织功能和政治功能。要完善考核督查机制,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和政策落实。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制度优势。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制定路线图和施工图,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业强国建设,形成跨地区、跨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农业强国建设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

 

(三)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举措,着力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高耗能向绿色发展转变,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坚持对外开放,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得以分享更多发展红利。

 

(四)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以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要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突出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不断提高我国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历史性转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建设农业强国,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效力和效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切入点。要抓住产业梯度转移这个机遇,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加强村庄规划和建设管理,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同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

 

【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2023年第6期,全文有删减,完整版前往中国知网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