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专家视角 >

乡村振兴视阈下“三进下党”的深刻内蕴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4-09-29    点击量:    打印

(张晖 毛文轩)“三进下党”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着眼闽东山区乡村的发展基础与现实困境,引领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贫困、谋求发展的实践和理念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实践先导。

“三进下党”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同志三次到福建宁德下党乡调研,协调解决当地建设发展难题,帮助和推动下党乡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生动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生活和发展的深深挂念,是其“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以百姓心为心”的生动注解,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心系人民群众、恪守人民立场、坚持身体力行、服务群众办实事的赤诚情怀。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亿万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为目的,致力于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是一项艰巨繁杂的民生工程。广大党员干部要涵养“人民至上”的情怀境界,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更多沾染“泥土气”,解决好接地气的问题。

“三进下党”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三进下党”不仅体现了习近平同志推动工作的力度和韧劲,而且是其哲学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体现。一是注重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注重调查研究,他创新性提出“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并率先垂范,“九到寿宁、三进下党”“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精准研判闽东山区的发展难题,为下党人民擘画了一条摆脱贫困、迈向富裕的发展路径。新征程上,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察实情、找问题、谋良策,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客观依循和充分保障。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始终是奔着研判问题、解决问题而来,在不断破解制约下党乡发展的现实难题中推动闽东山村奔向美好未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要牢固确立起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实践导向,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在正确政绩观的指导下,树立问题意识,敏于发现问题,进而结合客观实际探求“破题之策”。三是运用辩证思维。习近平同志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强调要“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认为“闽东主要靠农业吃饭,我们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小农经济是富不起来的,小农业也是没有多大前途的。我们要的是抓大农业”。这可谓是抓住了以下党为代表的闽东地区发展的主要矛盾,牵住了“牛鼻子”,找准了脱贫致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辩证思维,把握乡村社会发展规律,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与有机结合。

“三进下党”践行了激活乡村动能的发展理念。习近平同志基于对现实状况的调研和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闽东山区乡村的发展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滴水穿石般的变化。着眼于破除交通闭塞、缺煤少电、群众思想观念陈旧三大桎梏,努力发挥革命老区的政治优势、山海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人民富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三大优势,讲“弱鸟先飞”、讲“滴水穿石”,帮助民众树立摆脱贫困的信心。下党民众遵照习近平同志的嘱托,砥砺奋进,发展和变化翻天覆地,充分佐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回答了“闽东怎样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引领闽东实现了从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到福建经济重要增长极的历史性跨越,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同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当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认真汲取“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发展理念,以钉钉子精神,把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痛点、堵点和难点,转变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点、亮点和增长点,将乡村振兴向更纵深处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张晖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毛文轩系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